罗马扩张的第四个阶段—早期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到来。
尽管当时罗马帝国的内部政治、经济一片混乱,内战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罗马的版图却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在公元前100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不过罗马的扩张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如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扩张一度出现低潮;在马略重建罗马军队之前,扩张速度也曾停滞不前;斯巴达克斯起义期间,罗马领土扩张的计划再度遭到阻遏。而这一时期,恺撒在高卢境内,即今天的比利时、法国一带,建立了军事领袖的威望。那时高卢境内的主要居民也属于凯尔特族系,与被称为加拉提亚人的高卢人一样,后者曾占领意大利北部,继而入侵小亚细亚,最后定居在那里。后来,恺撒又将入侵高卢的日耳曼人驱逐出高卢境内,并将高卢并入罗马的版图。公元前55年至公元前54年,恺撒曾两渡多佛海峡,入侵不列颠,但是均未能占领那里。与此同时,庞培也努力巩固罗马帝国往东直抵黑海的各征服地区。
公元前1世纪中期,元老院依旧被视为罗马行政中心,元老院具有任命执政官和其他官员的资格,而后者的权力也是元老院所赋予的。当时,为了维护罗马***的伟大传统,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许多政治家都在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其中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便是西塞罗。但是这种争取市民权的精神,随着自由农民的不断减少而逐渐在意大利人群中消失了。当时意大利四处可见奴隶和贫民,但他们不仅没有争取自由的欲望,甚至对自由完全没有概念。而此时,元老院中的***领袖已经没有力量可以依靠了,而那些曾令他们感到害
怕并试图加以控制的军人冒险家们,其背后则拥有强大的军团支持。于是,这些冒险家们凌驾于元老院的领袖之上,瓜分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如克拉苏、庞培和恺撒对罗马所实行的“前三头政治”统治。后来,克拉苏对帕提亚人发动卡尔战争,结果却被对方所杀。随即,恺撒与庞培反目。庞培于是转而支持共和政体,他以恺撒违抗元老院命令、藐视罗马法律为由,主持通过了对恺撒进行审判的法案。
当时,罗马法律规定,军事领袖不能将其所领部队带离该部防区,否则便被视为“违法行为”。而那个时候恺撒的防区与意大利之间横亘着一条卢比肯河。至公元前49年,恺撒宣布“事已至此,无路可退”,然后率部越过卢比肯河,向庞培所在的罗马进发。
古罗马有着这样的习俗:出现紧急军情时,全国就会推举一位“**者”并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以解决危机。恺撒击垮庞培的统治后,就被推举为这样的**者,任期十年。公元前45年,他又被推选为终身**者。事实上,恺撒已经是罗马帝国的终身统治者了。其间,有人建议他称帝,但恺撒考虑到自5个世纪前伊特鲁里亚人被逐开始,罗马人便深深憎恶帝制,所以他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但他却接受了帝王的地位和实际权力。
恺撒击败庞培后,曾远征古埃及,并深深地迷恋上了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美艳绝伦的克娄巴特拉。似乎是受到了克娄巴特拉的影响,恺撒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将“神兼君王”的古埃及思想带回了罗马。之后,恺撒把自己的雕像供奉于神庙里,并题词:“献给无敌之神”。但是,行将熄灭的罗马共和之火,在最后关头闪现出抗争的火花,元老院杀死了恺撒,而恺撒倒下的地方正是死于其手的政敌庞培的雕像的脚下。
后来又有三位罗马野心家为争权夺势,进行了13年的斗争,在罗马史上留下了“后三头政治”的故事。这三位野心家分别是李必达、安东尼和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屋大维和他的养父一样,掌管着贫穷而强悍的西部各省,招募最精锐的士兵。公元前31年的亚克西姆海战中,他唯一的对手,即安东尼被他击败,于是屋大维成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然而,屋大维却与他的养父恺撒大帝的做法不同,他从来没想过做神当皇帝,也没有哪个女王使他神魂颠倒,他将自由还给了罗马人和元老院,还拒绝了**官一职。元老院为了感激他,让他享有实权而非名义上的权力。屋大维不称帝,而是被称为“奥古斯都”,或者“元首”。屋大维于公元前27年被封为“奥古斯都·恺撒”,又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
此后,他的继位者依次为提比略·恺撒(公元14—37年)、卡利古拉、克劳狄、尼禄,此后又有图拉真(公元98年)、哈德良(公元117年)、安东尼奥·庇乌(公元138年)和马可·奥勒利乌斯(公元161—180年)。所有这些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