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偏见的。
当法国国王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并且还不断与教皇发生冲突时,即意味着:教皇的权威下降的趋势正日益加剧。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之际,德意志就已经开始分裂了。而在法国,法国国王成为继霍亨施陶芬王朝各位皇帝之后,教皇的护卫者、支持者与竞争者。所以,连续几代教皇都推行支持法兰西君主的策略。在罗马的支持和帮助下,法国的亲王们建立了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王国,这也催生了法兰西国王恢复查理曼帝国的想法。不过,让这种想法变成现实,却是困难重重。当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去世后,因为没有继承人,王位曾空置了一段时间。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被众人推上了王位,结束了德意志的虚君时代。后来,罗马教廷的政策便开始在德意志与法兰西之间摇摆不定,而且完全取决于继任教皇的好恶。在东方,希腊人于1261年从拉丁系皇帝那里夺回了君士坦丁堡。新王朝的缔造者是迈克尔·帕莱奥洛古斯,即迈克尔八世,他不止一次表示愿意与教皇和解,却从未实现诺言,最终彻底与罗马教皇决裂。另外,亚洲各拉丁王国逐一陷落,教皇在东方的势力也逐渐消失。
公元1294年,意大利人博尼法斯八世成为新一任教皇。这位教皇对法国有极大的敌对情绪,其拥有强烈的罗马传统意识和使命感。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处处独断专行。1300年的时候,他主持了大庆典,各路朝圣者纷纷涌入罗马,而“流入教皇财库的金钱如此之多,使得他的两个助手只好用耙子来收集堆积在圣彼得墓上的献礼”。然而,这个庆典不过是表面上看起来胜利了而已。不久,博尼法斯便同法国国王发生了冲突,而此时不过是庆典结束的两年后。公元1303年,博尼法斯刚准备宣布废除法国国王的教籍,法国国王的代理人纪尧姆·德·诺加雷便突然出现在他的阿纳尼宫殿里,出其不意地逮捕了他。这位代理人闯入宫殿,冲进早已惊慌失措的教皇(此时教皇正捧着十字架躺在床上)的卧室里,对他进行大肆的侮辱和威胁。大概是在一两天后,教皇才被镇上的居民给释放了,他这才得以逃回罗马。但后来又遭到阿西尼家族的某些成员的逮捕,又一次沦为阶下囚。过了几周,老人由于惊吓、幻想破灭,在囚禁中死去了。
诺加雷侮辱教皇的暴行,招来了阿纳尼人的愤怒和憎恨,他们奋起反抗并解救了博尼法斯。当然,诺加雷之所以遭到反抗,原因之一是,阿纳尼是教皇的家乡。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法国国王这种粗暴对待教皇的行为是得到法国人的支持的。在行动前,法国国王曾召开了法国的三级会议,即由教会、贵族和平民共同参与的会议,会议通过了以这种方式制裁教皇的决议。另外,德意志人、意大利人和英格兰人对
随意处置这个教皇,都表现出赞同的意思。由此可见,***的观念已经完全失去了人心。
在整个14世纪,罗马教廷仍然始终没有恢复其道义上的权威。博尼法斯八世去世之后,教皇之位由法国人克勒芒五世接任,他其实是法国国王菲利普选定的教皇人选。克勒芒五世不曾到过罗马,他将教廷设在了阿维尼翁镇。阿维尼翁镇实属法国,却又不由法国管辖,而由罗马教皇统治。继克勒芒五世后,又有几位教皇也都居住于此,直到公元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任教皇,这才搬回罗马***宫居住。然而,格列高利十一世虽然回到了罗马,但他却无法将整个教会的情感支持也带回罗马,因为大部分****都是法国人,他们已经将自己的各种习惯和社会关系都扎根在了阿维尼翁。1378年,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意大利人乌尔班六世被选为教皇,却遭到了不支持他的****们的反对,他们宣布选举无效。接着,他们另外选出克勒芒七世为教皇,让他与罗马教皇分庭抗礼。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教皇分裂”的事件。罗马教皇还是居住在罗马,凡是反对法兰西的势力都拥护罗马教皇,如英格兰、匈牙利、波兰以及北欧各国的君王。而与之对抗的教皇则驻扎在阿维尼翁,并有法国、法国的盟国苏格兰、西班牙、葡萄牙各国国王以及部分德意志王侯的支持。两大阵营的教皇将对方的信徒开除出教,并对其施以诅咒。
在这样的境况下,欧洲人民为了自己去思考各种宗教问题,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提到了方济各会与多明我会,它们不过是***世界里众多新兴教派中的两个代表。这些教派根据自己的视角,支持或反对教会。虽然教会一度对方济各会进行****,但对于方济各会和多名我会,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