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大汗第一次见到“拉丁人”。随后,大汗请他们回到欧洲,并拜托他们邀请学识渊博的人和教师一起来中国,向自己介绍***,并能一一介绍那些令他十分好奇的欧洲物品。这次他们带马可·波罗来拜谒,是他们第二次见到大汗。
之前他们是取道克里米亚来到中国的,而这一次他们则是借道****来的。他们的这一次旅行,由于大汗的金牌及其他证物保驾护航,所以旅途中多多少少获得了不少便利。因为大汗曾说过他想要一些****城市中的灯油,所以他们便先去了****,然后取道西里西亚到达亚美尼亚。他们之所以向北走了那么远的路,是因为当时古埃及苏丹正在入侵伊尔汗国。接着,他们又从亚美尼亚出发,经由美索不达米亚抵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似乎准备走水路。在霍尔木兹,他们碰到了一些印度商人。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们最终没有坐上船,而是继续向北走,穿过波斯沙漠到达巴尔克,又翻过帕米尔抵达喀什噶尔,然后经过和田、罗布泊到了黄河流域,最终抵达北京。在北京,他们受到了大汗的盛情款待。
马可·波罗聪明伶俐,精通鞑靼语,忽必烈很喜欢他。忽必烈授予其官职,还多次派他到中国的西南部处理事务。马可·波罗向人们介绍了这个繁华稳定的国度,“一路上到处都有供旅客休息的豪华旅店”,“优美的葡萄园、花园和田野”,佛教僧人们居住的“众多寺庙”,“首尾相接的市镇”以及“各种精美的塔夫绸和织锦”等。对于他的这些介绍,欧洲人最初的时候是深表怀疑的,然后又激起整个欧洲的想象力。
马可·波罗还谈到了缅甸,讲述缅甸是怎样用数百头大象组成特殊军队的,而这支军队又是如何被蒙古人的弓箭打败的;讲述了勃固是如何被蒙古人征服的。除此以外,他还介绍了日本,不过他对日本的黄金储藏量进行了极其夸张的夸大。马可·波罗曾被任命为宣慰使,在扬州城生活了三年。对中国人而言,他并不比鞑靼人更像外国人。他还很可能曾被派往印度。中国的历史资料上曾有过这样的记载:1277年,有一个名叫波罗的人曾任职中书省。这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证明马可·波罗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后来,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而写成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欧洲出版了,这又大大刺激了大家更丰富的想象力。欧洲的文学,特别是15世纪的欧洲传奇小说中经常出现契丹(中国北方)、汗八里(北京)等,而它们均源自马可·波罗的故事。
两个世纪以后,一位热爱《马可·波罗游记》的热那亚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萌生了向西航行环游世界到达中国的念头。在塞维利亚,存有一本哥伦布做了注解的《马可·波罗游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所以萌生这样的念头,其实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在1453年以前,君士坦丁堡还没被土耳其人占
领时,一直是一个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商贸中心,热那亚人允许在那进行自由贸易,但自从拉丁系威尼斯人的盟友土耳其人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后,热那亚商人就受到了不友善的对待。当时,热那亚人与拉丁系威尼斯人是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后者后来与土耳其人结成联盟共同抵抗希腊人,所以当土耳其人得势之后,热那亚商人便遭到了打压。其次,被人遗忘了很久的地圆说又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被想起,人们相信,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最终一定能够到达中国。而且,还有两个有利因素使这个想法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其一,航海指南针已经被发明并使用,海上航行的人们大可不必在夜里寻找方向,也不用再靠求助星星来决定正确的航线;其二,诺曼人、塔罗尼亚人、葡萄牙人以及热那亚人都曾经远航大西洋,到过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和卡那利群岛。
在克服了各种苦难之后,哥伦布终于获得了实现梦想的船只。他一一游说欧洲各国王室,终于在刚脱离摩尔人统治的格林纳达得到了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资助,然后他便带领着三艘船驶向未知的海洋。经过两个月零九天的航行后,他自以为抵达了印度,可等到上了岸后他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一片新大陆。在此之前,旧大陆的人们都还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块新陆地。哥伦布回到了西班牙,并且还带回了黄金、棉花、珍禽异兽以及两个目光犀利的打算受洗的印第安人。这两个人之所以被称为印第安人,是因为哥伦布至死都以为登陆的地方是印度。直到几年后,人们才知道这块美洲新大陆是地球的另一个部分。
哥伦布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海外事业的发展,各国迅速发展航海事业。公元1497年,葡萄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