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名下。俄国沙皇还在维也纳会议的支持下,获得了对异族芬兰人的统治权。而彼此之间差异甚大的瑞典和挪威,则被划入同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在这种混乱局面中,读者应该也发现了:德国的处境极为危险和混乱。普鲁士和奥地利,它们都是部分位于拥有众多小邦的德意志联邦境内,部分置身于联邦之外;丹麦国王由于在荷尔斯泰拥有一些讲德语的地区,因此也加入德意志联邦;虽然卢森堡的大部分人所使用的语言是法语,掌握其国家政权的是尼德兰国王,但这个国家还是隶属德意志联邦。
如果能让讲德语且认同德国文化的人、讲意大利语且认同意大利文化的人、讲波兰语且认同波兰文化的人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以语言作为划分国界的标准,那么这样不仅于他们自己有利,对其他民族也是有好处的。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事实,维也纳会议却压根儿没有注意到。难怪当时的德国最流行的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只要是说德语的地方,就是德国人的祖国!
公元l830年,法语系的比利时人受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公开拒绝在尼德兰王国中与荷兰人联合,并起来反抗。欧洲列强一方面担心比利时会趁机建立***,
另一方面又担心其会并入法国,所以匆匆赶来调停,并拥立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列奥波特一世为比利时国王。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也爆发了起义,但都没能成功。另外,俄属的波兰也爆发了起义,而且规模更大。一个反对沙皇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的继任者,公元1825年继位)的共和政府,在华沙坚持抗争了1年的时间,但最终还是被沙皇残暴地镇压了。从此在波兰,波兰语被禁,希腊正教取代罗马***成为波兰国教。
公元1821年,希腊人爆发了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起义。双方进行了长达6年的厮杀对峙,但欧洲各国对此却完全漠视。对于这种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些信仰自由的人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欧洲各国的志愿者组织在一起,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和希腊人并肩作战。最后,英国、俄国和法国终于采取了联合行动。在纳瓦里诺之战(1827年)中,土耳其舰队遭到了英法****的彻底打击,沙皇入侵土耳其。后来,根据公元1829年的《亚得里亚那堡条约》规定,希腊重获自由,不过却不能恢复它古代的共和传统。列强推举了一个日耳曼人当希腊的国王,这个人便是巴伐利亚的奥托亲王。除此之外,在多瑙河诸省(如今的罗马尼亚)与塞尔维亚(原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列强各设了一个是***信徒的总督。然而,如果想要将这一片地方的所有土耳其人都赶走,则一定会牺牲更多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