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提到的大战同盟国瓦解的前一年,那个公开宣称要继承拜占庭皇帝之位的半东方国家俄国的沙皇就已经被推翻了。早在战争爆发前的数年里,沙皇俄国已经出现没落的征兆了,竟然让拉斯普丁这个宗教骗子掌管国家大事,国家在军事和民事上的管理也都显得极为腐败无能。战争初期,俄国上下热情高涨,很快便组织好一支庞大的军队。然而,这支军队既没有配备适用的武器装备,也没有配备优秀的指挥官或将领。就这样,这支供给不足、管理不善的军队就被匆匆投到德、奥的前线中去。
公元1914年9月,在德军眼见就要取得攻击巴黎的胜利时,俄**队却突然出现在了东普鲁士,使得德军将注意力和精力都从对巴黎的首次胜利转到这里来。俄军的此次出征因为缺少优秀的指挥官而损失惨重,参军的俄国农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看着数万战友牺牲,却将法国从战争的彻底毁灭中拯救出来,让整个欧洲都对这个伟大而惨烈的民族感激不已。对于这个臃肿的、组织失当的国家而言,并不是其能力不够,只是战争已经大大超出国力的承受范围。俄国士兵进入战场时,不仅缺少炮火支援,就连步枪子弹的供应也不充足,最后在长官和将军们狂热的军国主义的欺骗下,白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像牲畜一样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巨大的痛苦,然而再老实的人,忍耐力也是有限的。于是,这些被出卖和被屠杀的军人对沙俄政府产生了憎恶和不满,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法,他们要奋起反抗,改变这样的命运。公元1915年后,俄国成了其西方盟友心中的一个隐忧。至公元1916年时,它基本上都处于守势,称其与德国单独*和的谣言一时间甚嚣尘上。
公元1916年12月2
9日,僧侣拉斯普丁在彼得堡的一个晚宴中遇刺身亡。随后,人们展开了一次早就该执行的整顿沙皇政府的计划。到了公元1917年3月,事态迅速发展,一场革命起义因彼得堡的粮食骚乱而爆发了。起义者试图推翻政府的代议机构杜马,并试图逮捕自由派的***,成立一个以里沃夫亲王为首的临时政府。3月15日,俄国沙皇被迫退位。在一段时间里,人们似乎将希望寄托于一场温和有限的革命,就比如换一位新沙皇。不过,事态的发展却日渐明显,俄国人民已经对沙皇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任何相似的调整都无法挽救当时的沙俄政府了。这个时候的俄国人民已经对欧洲秩序、沙皇、战争以及列强痛恨不已,他们迫切希望赶快摆脱这种痛苦,他们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当时协约国的各成员国并不了解俄国国内的形势,就算是他们的外交官,也对俄国没有多少了解。这些所谓的高雅之士,只将目光紧锁在俄国的宫廷内,根本没有去了解俄国下层阶级社会的真实情况。所以,他们对俄国的估计是极其不可靠的。而且,在这些外交官中没有几个是不讨厌共和政治的,所以毋庸置疑地会对新政府设置各种障碍。
俄国共和政府的***是克伦斯基,他是一位雄辩的、风采出众的人,他当时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俄国国内正进行着一场更彻底的革命运动,而且这股强大的社会革命力量正在冲击着自己;第二,国外各协约国政府都对自己的新政府表现出极为冷淡的态度。这些协约国禁止他将边界线外的土地交给俄国农民,又不支持他从境外战场上撤回俄**队。英国和法国甚至在报纸上大造舆论,纠缠着俄国去发起新的进攻。然而,当德**队从海陆两方面对里加发起进攻时,英国海军却在远征波罗的海救
援俄国的事情上错失了大好的机会。孤立无援的新俄罗斯***只能独自进行着战斗。关于这一次战争的海上问题有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虽然在海上居于优势地位的是各协约国,尽管英国海军上将费希尔勋爵(公元1841—1921年)曾对此提出抗议,但英国和协约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只进行了局部的潜艇攻击,到最后还是将波罗的海的控海权拱手让给了德国。
俄国人民要求尽快结束这一场残酷的战争,甚至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在彼得堡,一个代表工人阶级和普通士兵的组织—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它号召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者的国际大会。与此同时,德国柏林出现了粮荒,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的厌战情绪再次升级。从后来发生的情况来看,国际大会的召开必然会在公元1917年促成以民主原则的方式实现的正义和平以及引起德国的革命。克伦斯基也曾请求西方盟友同意召开此次会议,但是其盟友都担心该会议会引起世界性的****与****的革命,所以拒绝了,尽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