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工党政府以微弱优势的票数通过了这一要求。在既没有物质支援又失去协约国道义上的支持的情况下,这个不幸的“温和的”俄罗斯***继续战斗着,并在这一年7月的时候发动了最后殊死的攻势,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俄国人民再次遭受血腥的屠杀。
至此,俄国人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军队时常发生兵变,而且这种情况在北方前线表现得尤为明显。公元1917年11月7日,苏维埃推翻了克伦斯基政府的统治,并夺取了政权。新政权由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者所掌握,不管西方列强如何强烈警告,它都不予理睬,誓要实现俄国的和平。公元1918年3月2日,苏维埃领
导的俄国和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从本质上来说,布尔什维克****者完全不同于口头上的立宪主义者和克伦斯基革命党人,而且这一点很快便明显显示出来了。他们都是忠实的*****者,他们深信他们在俄国夺取政权只是全世界的****革命的开端。凭借美好的信念,他们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开始改造社会和建设经济秩序。
对于这个新政府,西欧国家和美国都没有表现出什么远见,同时也没有什么力量去干预,所以在这个苏俄政府所进行的非凡的实验中,他们都不曾提供过任何帮助,也没有做过任何引导。然而,新闻媒体不顾自己的名誉地站在了统治阶级一边,并且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地对这个新势力进行着攻击。一种无耻的、令人作呕的、虚伪的宣传活动,就这样在全世界的报纸上公开进行着。它们将布尔什维克的***描绘成一群恐怖的、嗜杀成性的、荒淫的强盗与魔鬼。相比之下,拉斯普丁干预下的沙皇宫廷反倒显得清白纯洁多了。这样一来,这个已经精疲力竭的国家里,那些叛乱者与偷袭者就得到了鼓励,获得了武装和资助。可以说,为了搞垮布尔什维克政权,那些叛乱者用尽了所有能用的卑鄙和可怕的手段。
公元1919年,这个历经5年大战而伤痕累累、混乱不堪的国家,在布尔什维克政权的领导下,又被迫在各条战线上苦战:在西伯利亚,他们与俄国旧军官高尔察克进行战斗;在东西伯利亚,他们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他们与英国干涉军展开了军事较量;在南方,他们还需要应对法国、希腊和罗马尼亚的军队;在克里米亚,他们与法国舰队所支持的邓尼金激烈交战。这一年的7月,彼得堡差点儿就被一支由尤登尼奇率领
的爱沙尼亚军队攻下了。公元1920年,波兰军队在法国的煽动下,对苏俄展开了新一轮攻击。另外,弗兰格尔继承邓尼金,率领一支新成立的反动叛军,袭击、破坏自己的祖国。公元1921年3月,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也发生了叛乱。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政府成功击退了各方的围攻,充分显示了这个新政权的顽强的生命力。不论环境多么恶劣,苏俄人民始终坚定地支持着自己的政权。至公元1921年底,英国和意大利终于率先承认了这个***政权。
与其在反抗外国的侵略和国内的叛乱的努力相比,布尔什维克政府想要在俄国建立一个****的社会秩序,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当时的俄国的农民都是有着很少土地的小土地所有者,要想让他们从思想上和生产方式上都实现****,就好像是让鲸鱼飞天,实在是太难了。革命给他们分了大地主的土地,却不能让他们为了钱以外的东西去进行粮食的生产。
实际上,革命否定了钱的价值。战争让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混乱,铁路瘫痪了,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民生产的粮食减少到仅够维持他们自己的生活,而城镇则陷入了饥饿的恐慌中。同时,根据****理念所制订的恢复工业生产的草率计划也遭遇了失败。到了公元1920年,俄国几乎就要彻底崩溃了,铁路被大量废弃,城镇变成了废墟,整个国家到处充斥着一种颓败的气息。而这一时期,这个国家还不得不在边界上与各方敌人纠缠在一起。
公元1921年,被战争蹂躏得疮痍满目的俄国的东南几省,又连续遭到了干旱和严重的饥荒的袭击,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迄今为止,关于俄国境况和恢复经济的问题,各界人士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书对此不做过多的讨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