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都是为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做铺垫。
关于工业市场方面,玛利亚与约瑟夫是一致的,那就是扩大城市规模,而非布哈林的农村规模。
所以,双方理论接近,但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反而是布列奥布拉斯基这位经济理论学者,他认为就应该加大力度,将剪刀差发挥到极致,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加迅速地发展重工业。
毕竟,国防的军工工业离不来国家的重工业发展。
但那都是这两位经济学者的路线之争,而如今的苏联已经确立的方向。
那就是重轻工业共同发展,以农业为辅,共同进步。
因为这二人无论再怎么去争吵,也不可能争出一个大概所以然来。
但这场政治局内部的暗潮,则体现在两个人身上。
约瑟夫与托洛茨基。
这二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行为处事风格。
原时空中,身为书记的约瑟夫,几乎没参与到托洛茨基与其他政治局人物的斗争,直到最后才加入战场。
那时候的他是一位书记,几乎成为了调和双方关系的存在,因此也被很多人看作为‘党内团结’的主要力量。
他确实是这么去做了。
尽管约瑟夫会有一点自己的私心和手段在里面,但他确实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但这个时空不一样了。
约瑟夫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权者,他在政治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理,托洛茨基也是政治局中的重要人物。
在苏俄内战中,托洛茨基在环境极其恶劣的西伯利亚中,打赢了高尔察克和日本干涉军。
如今的他,是几乎负责了整个西伯利亚。
对东亚革命事宜中,他更是当任主导地位,而且军工发展上,他也是核心领导人之一。
再加上托洛茨基的出色才华,几乎让他成为了苏联内的主要领头羊之一。
正因如此,他们二人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他们二人都有着极其独特的才能,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同样,二人也存在着鲜明的缺点。
约瑟夫在理论基础上,确实不如托洛茨基那般准确,他的所有理论都是通过实践和这段实践的学习总结出来。
托洛茨基则是依靠原本的知识与本身的才华,再加上他从不放弃学习,所以在理论上面,更胜一筹。
然而,托洛茨基的为人处事比约瑟夫糟糕得太多。
问在政治局内有多少人讨厌他,还不如问他在政治局中,还剩下多少人是不讨厌他。
这二人也在自己的派别斗争中,从一开始的默许,逐渐走上了舞台。
托洛茨基毫不犹豫地将约瑟夫称呼为‘党内最杰出的庸才。’
约瑟夫也毫不吝啬,回应他是‘党内最好看的花瓶。’
这种口角之争在外人来看,几乎可以看做是分裂,有些人甚至发出预言,这二人恐怕会演变成生死之争。
但熟悉二人的玛利亚却不以为然。
在她看来,这只不过二人之间的单纯骂架。
由于约瑟夫和托洛茨基很少同台出镜在众人面前,反而在玛利亚成为了二人见面次数最多的契机。
因此,这平平无奇的口角之争,实在是掀不起任何风浪。
可是拥护他们的党派却非如此。
双方斗争越演越烈,甚至都到了互相开除党籍的地步。
见到这种情况,本来还在养病的弗拉基米尔直接暴怒。
暴躁的他,大声斥责这种不团结行为。
然后,一拍桌,大声吼道。
“我还能再战五年!”
有弗拉基米尔镇着,党内的‘千奇百怪’终究是掀不起任何风浪。
最后,弗拉基米尔向玛利亚吐槽道。
“这群兔崽子,我不看着他们,就得翻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