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想到,苏联与美国会达成合作关系。
这份合作,暂时性放下双方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
因为在苏美之间,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势力需要去处理,那就是旧时代的殖民主义。
原时空中,苏美能够对旧时代的殖民主义形成合击之势,并将英法两国彻彻底底地拉下高台,其实是有一个核心要素。
二战,便是英法衰退的最核心要素之一。
一战与二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性质。
一战的结束,确实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债务负担,但并没有影响英国在国际霸权上的地位。
其根本原因正是英国引以为豪的海军和殖民地数量。
然而二战之后,英国不仅仅丧失了引以为豪的海军地位,海外殖民地也纷纷独立。
法国就更简单了,整个二战时间段,法国连巴黎都在nazi手上,若非戴高乐和法共的付出,恐怕法国连五常都进不了。
正因为这两点原因,二战之后的英法,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可即使如此,英法的殖民主义依旧强大,这就促使苏美两国的合作,就是为了瓦解英法的殖民体系。
但那都是二战之后。
现在,一战才结束几年时间。
英国的殖民地数量依旧庞大,英国皇家海军仍是世界霸权地位,困扰着英国的,主要还是那一百多亿美元的债务。
自从张伯伦当任财政大臣,丘吉尔当任陆军大臣之后,英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发展,便远远超出了原时空的英国。
法国也同样如此,这个时空的法国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
就连原本的鲁尔危机,也在如今的法国首相调停下,变成了鲁尔改革。
由此可见,英法两国的殖民体系仍是世界之最。
美国再强,也无法撼动他们。
这就是如今英美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促使了苏美之间的合作。
玛利亚的此番拜访,不仅仅是苏联寻找英法的封锁突破口,更是代表着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经济联系。
在布鲁西洛夫出事之前,政治局就已经规划好了国内的经济方案。
经济方案中,美国是核心主题。
所以在规定下来之后,玛利亚对美国驻察里津大使提出外交申请,而这一申请迅速被通过。
英法会如何去想这不在美国和苏联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只要是生意,美国是来者不拒。
然而,这场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轻松。
前任美国总统沃伦·g·哈定突然间病逝了,然后由卡尔文·柯立芝当任新总统。
柯立芝总统资历不深,即使他当任过沃伦·哈定的副总统,但他的存在感就跟沃伦一样,不能说名声显赫吧,只能说是寂寂无闻。
当柯立芝当任总统之后,他在最高法院法官的主持下宣誓就职,然后推行了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理念。
他的思想理念其实并不难理解,那便是自由主义。
他反对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过多干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自由市场保守主义者。
如此强烈的保守主义,促使柯立芝对减税降息政策的大力推行,并致力于减少联邦政府的开支和债务。
正因如此,这个保守主义总统,在对待苏联的事情上面,也同样保持着保守主义的态度。
原本的沃伦·哈定死得实在是太突然,以至于当玛利亚准备过去时,却遭到了拒绝。
但这个拒绝并非永久性。
就如同生意人一样,柯立芝的保守主义并不能左右自由市场的决定。
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逐利的机器,市场身后的资本家就更是逐利。
马克思说过,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家就敢铤而走险,到达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家就敢践踏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死的危险。
因此,在苏联提出合作时,资本主义的市场毫不在乎他们的立场,而是欢迎他们的投资与到来。
就此,苏联的伏尔加拖拉机便加入到美国市场当中。
玛利亚此次前去美国,谈的就是生意。
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市场。
如今,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之后,苏联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以国家计划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