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吸引到来的赫尔曼,确实给全世界科学家带来了冲动。
在苏联提出‘欢迎全世界科学家加入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口号时,仍有不少人持有观望态度。
依旧有不少人对苏联那边的状况表示担忧。
他们所担忧的,不仅仅是苏联这个国家,是否真的如自己国家所宣传那般邪恶,更是担忧这个国家里面的条件,是否合适科研研发。
特别是大型的研发项目,不单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庞大的电力供应。
可是,当赫尔曼加入之后,便掀起了科学界的一阵热潮。
赫尔曼不是第一个加入苏联的科研人员,特斯拉才是第一个,但很多人都认为,特斯拉的加入是被迫无奈,有绑架和强制性质。
反观赫尔曼,他是光明正大地走入苏联,然后投了自己的简历。
这件事自然引起很大轰动。
即使赫尔曼的火箭论文并没有得到他人重视,但赫尔曼的科研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要知道,在1927年6月,赫尔曼跟一群兴趣爱好者组成了一个名为“宇宙航行协会”的组织。
可终究是兴趣爱好小组,资金什么的,压根没人提供,全靠自己供给。
如今,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大量的科研研究,他们的科研资金都是由政府批发下来。
一直以来,他们的资金都还算充裕。
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这三个国家的政府已经快要拿不出钱来。
英法美是如此,德国就更是如此。
魏玛共和国压根就没多余的闲钱给这些研发部门。
于是乎,在苏联的号召下,情况逐渐发生改变。
当然,赫尔曼加入之后,他们仍旧在旁观。
他们需要看看,加入到苏联的赫尔曼会不会受到虐待,受到严格控制。
事实上所谓的严格控制是必然存在的,但苏联所执行的‘严格控制’,是为了做好保密措施。
无论是风洞研究亦或是火箭设计,都是高度机密,怎么可能随意让人接近。
所以在赫尔曼加入之后,便立即销声匿迹,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半点消息。
直到11月中旬,赫尔曼的声音才再一次出现,但他的声音书出现在科学周刊之中。
被他写在周刊上的内容,竟是关于燃料消耗与燃气消耗速度的数学公式与论文文献。
而且周刊上所登记的名字,并不是‘研究员赫尔曼’而是‘院长赫尔曼’。
半个月时间,赫尔曼就成为了苏联院长。
霎时间,大部分科学家都被牵动了心。
那可是一个国家的某科学院院长,怎么可能不让人心动。
科学是无私的,但科学家是人,人就不可能百分百无私,百分百控制得住自己的欲望。
自从科学被开发出来后,其内部的内卷程度,每日剧增,这就使得科学家之间的竞争力很大很强。
而且每一个科学家都想名留青史,成为每一本科学书籍中的主角。
就如同1927年,在比利时所拍下的那张合影,成为了论物理学界中的经典照片。
再加上诺贝尔奖的巨大荣誉,更是让科学家们争先恐后地往前内卷。
尽管赫尔曼不是物理理论学派的人,他更接近应用科学的科学家,但只要有所成就,便能名留千史。
所以,当赫尔曼成为院长之后,他离名留千史就只差一步,那就是成绩。
很显然,苏联当局给了他巨大的支持,无论是科学周刊的助势亦或是给予赫尔曼的资金投入,都可以给赫尔曼所研究的项目带来巨大助力。
这可是一个国家的助力,试问一下,谁不心动,谁不向往。
一些科学家得知此事之后,酸得不得了,他恨不得自己过去代替赫尔曼,却刻意遗忘在赫尔曼成为第二位投苏的科学家时,他们的冷眼旁观。
赫尔曼确实是第二位投苏科学家,而第一位是特斯拉,最强的应用电气工程师。
随着赫尔曼的成功,不少科学家都愿意加入到苏联阵营里面。
这些科学家自然不会拥有赫尔曼这般巨大的支持与资金投入,但至少,这些科学家确实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执行这项计划的同时,宣传部还有第二条宣传手段。
如果说,对外召集科学家,是一条很快就能见效的计划,那么第二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