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似乎尘埃落定了。
&nbzi德国,都仿佛没有了声音一样,一切都回归原点。
然而,暗潮却在各国之间涌动着。
阿道夫并不是怂了,他只是分身乏术,因为苏联给他带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而英法两国却又在后面指指点点,时不时给他进行施压。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阿道夫憋屈不说,甚至还急躁,因为国内的经济压力开始反噬了。
&nbzi德国的经济已经回暖了,很多人都有了工作,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
&nbzi德国的经济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其内部经济正朝着一种变态的方向发展着。
&nbzi德国所采取的经济学,就是把自己的债主给打死,而他的大债主自然就是法国。
&nbzi德国的所有经济都用在了军工发展上面,而民用投入非常的少,这就使得nazi德国不得不向外扩展,否则会面临国家破产。
&nbzi德国别说向外扩展了,他们连柏林和勃兰登堡都丢失,这可是奇耻大辱。
幸亏德共的激进措施,让这些容克贵族人人自危,开始加大对阿道夫的投入。
&nbzi与容克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有了容克的最大支持,再加上最重要的三大工业区‘鲁尔’‘萨尔’和‘西里西亚’都在nazi手上,这使得阿道夫拥有底气,进行第二次统一战争。
要知道,鲁尔区的煤炭储量就高达2190亿吨,占了德国总储量的四分之三。
而且鲁尔区有一条莱茵河的分支河流,这使得鲁尔区的航运更加方便。
所以,德共即使占领了有历史意义的柏林,其发展潜力仍旧不如nazi德国。
只不过,在阿道夫思考着如何发起下一轮战争的时候,机会直接在他面前崩了出来。
而这个机会,便是发生在奥地利与意大利之间的边界山脉战役,也就是阿尔卑斯山战役。
这场战役从捷克斯洛伐克被入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如今,已是1940年二月,即将迎来春季,可阿尔卑斯的积雪是常年在此。
就是在这片雪山上,双方进行了大大小小近乎百次的战斗。
本以为意军是很难往前推进,却不料意军的战斗力出乎阿道夫的预料。
随着意军的一步步推进,擅长防守的莫德尔终究是蚌埠住,又放弃了几个重要阵地。
这些阵地的放弃,让意军更进一步朝着维也纳逼近而来。
这对于墨索里尼而言是一个好消息,但同时对于阿道夫而言也同样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这就是一个借口。
阿道夫确实没想过发起大规模战争,但nazi德国的经济体系已经被他带偏到‘必须向外入侵,夺取他国资源’的诡异方向。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战争,便是如此。
所以,阿道夫急需一场大规模胜利,而意大利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然阿道夫肯定会先做做样子,他直接向意大利发出最后通牒。
这份最后通牒有一个‘72小时’的期间,只要在72小时之内意军还不撤军,德军将会以‘保护’为理由,协助奥地利抵抗意大利的入侵。
这份最后通牒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是国际联盟的强令要求,他们不允许墨索里尼继续深入,并要求他立即撤军。
然后是对奥地利的物资支援,帮助奥地利抵御意军。
而且不仅仅是国际联盟,就连苏联也要求意大利别再打了。
所有国家都不希望发生世界大战,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即使如丘吉尔和戴高乐这样的鹰派,也会尽可能地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
1914年的世界大战,可是给欧洲所有国家都留下了心理阴影。
但是,总会有一些事情,让事态发展朝着不可控的方向,猛踩油门。
墨索里尼拒绝了。
一直以来,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都有着历史矛盾,不仅是地缘上的,更是民族上的。
而且对于德奥合并这件事,墨索里尼是最抵触的一个人,没有之一。
因为德奥一旦合并,那就等同于让意大利与nazi德国接壤。
如若是葛兰西还在世上,墨索里尼会有所收敛,而且会与苏联外交的方式处理好这件事。
但墨索里尼却不想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