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兰西的去世,让墨索里尼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如若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下,完成该完成的事情,那么意大利将会被彻底淹没。
所以墨索里尼拒绝了这个‘72小时’的最后通牒。
只不过在他拒绝的时候才过去了12小时,而阿道夫却在48小时候之后,便投入了40个师,再加上预备队,总兵力为61个师。
这其中有7个装甲师,十二个山地师,还有2000多架飞机。
为的,就是对意大利发起一场迅猛攻势。
由于准备速度过快,又有英法两国给他们提供掩护。
于是乎,一场属于阿道夫的‘偷袭’,在距离最后通牒发出去的52小时后,开始了。
这场行动代号被阿道夫取名为‘尼伯龙根的指环’。
突然而来的德军,确实给意大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墨索里尼确实拒绝了这个‘72小时’最后通牒,但意军也没有表现出下一步的进攻打算。
更何况,这72小时都还没过完,应该等72小时之后,然后nazi德国宣战,这样才算是开战。
但阿道夫就喜欢走‘诡道’,宣战都还没开始就直接对意军的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首先发起进攻的,正是德军的轰炸机。
大规模的轰炸,让意军原本修筑好的碉堡阵地,一下子化为乌有。
意军自然也起飞了飞机,试图以空中力量击退德军。
然而,意军的飞机只有不到五百架,德军的空军数量是意军的四倍还要多。
凭借如此巨大的空军优势,德军在这里找回了信心。
要知道,在捷克那边的战斗中,德军的空军数量与苏军几乎持平,而这已经是德军的迹象,却只是苏军的一部分。
随着制空权的丢失,意军开始失去原本夺下来的战略要地。
眼见形势朝着他们所无法控制的地步发展,军官们都向墨索里尼发出请求,希望可以获得苏军的帮忙。
但墨索里尼依旧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失利,他对军官们说道。
“英法两国会帮助阿道夫保下奥地利,但他们绝不会坐看阿道夫真正强大起来。”
这是墨索里尼的推断,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看出来了,英法两国对nazi德国的帮助,其核心目的都是利用。
既然如此,英法两国就不会坐看nazi德国变大变强。
吞并奥地利对于英法来说已经是一步险棋,但不会有第二步了。
事实也确实如墨索里尼所推断的一样。
英法给出的指示是,‘德国可以保护奥地利,但不能越过阿尔卑斯山脉。’
指示是给出了,然而无论是英法还是墨索里尼,都低估了阿道夫的不确定性。
他立即做出对意大利的全面进攻,特别是对意大利的工业区占领,拥有极高的欲望冲动。
因为,意大利的大部分重型工业分布都集中在北部地区,也就是米兰那边。
所以阿道夫打算将其夺过来,以此来填补国内不足。
这样的想法立即为阿道夫争取到了军方的支持,所以当部队开入奥地利之后,便开始对意大利发起闪电般的攻势。
一开始,意军确实缺乏了防备意识。
他们认为即使德军可以凭借空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将一枚又一枚的炸弹投入意大利境内,也很难往这边投入军队。
因为阿尔卑斯山脉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屏障。
&nbzi德军的攻势,却出乎所有人预料。
他们直接往意大利进行伞兵空投,空投下来的士兵迅速控制几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几条通道适合战车同行,以此来迎接己方坦克的加入。
但是在战车之前,德军的空军速度更具侵略性。
军情六处给阿道夫提供了关于意大利的情报,所以nazi德军能精准地找到意大利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
这些重要地方,几乎成为了德军轰炸机群的主要针对目标。
然后就是伞兵的加入,开始对一些重要的阵地或者电台地区,发起空中袭击。
仅仅五天时间,边境的所有城市都陷入了一片黑暗,彻底停电且失去联系。
距离意奥边境距离有三百多公里的第二大城市米兰,立即陷入最紧张的军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