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天气环境十分特别,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欧洲的平均维度都非常的高。
一年当中,昼夜的变化也比其他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大上很多。
就以巴黎和莫斯科的昼长时间为例子。
巴黎的夏至日,白昼时间大概有15小时,冬至日则是9小时。
莫斯科的夏至日,白昼时间大概有19小时,冬至日则是6小时。
这个时代的空军作战,有一个很大且很重要的环境因素,那就是天气。
缺少夜视工具的空军,基本是要依靠白天的阳光进行目测攻击。
原时空中,德军在莫斯科的冬至发起空袭时,其空袭之间只有六个小时,而陆军能够得到空军有效支援的时间,也同样只有六个小时。
其时间大概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一过去。天色就黑了。
天色一黑,空军规模即使再大,也很难发挥到有效作用,强行夜间轰炸,能炸到什么就看缘分了,而且如果没预判好甚至还会炸到自己人。
至于飞机开远光灯,这简直就是靶子,好让对方的防空部队打得舒服。
二战之后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朝战。
为了避免美国空军的威慑,志愿军都是白天隐蔽,晚上进攻,如此一来便避免了被大规模轰炸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而且二战时期,德军的大部分大规模进攻行动都是夏天开始,其核心原因便是因为,夏天的天气更好,白昼更长,空军优势更大。
凭借这样的作战理论,空军那边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一个合适的出击时间。
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诺维科夫得到这个命令后,立即组织大量人手,开始对这个战术进行计算。
这个时间必须是凌晨开始,然后到达敌军上空时刚好是清晨的到来。
空军那边开始计算他们的轰炸机飞行时间,华沙到德国的距离。
最终,他们给出了一个时间。
“凌晨4点45分出发,可以在清晨刚到来的时候,进入敌军的上空领域。”
但是除了给出准确时间之外,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还给出了另外两套进攻方案。
一个是集中他们目前的325架轰炸机,进行最优杀伤力的大规模轰炸。
一个是将这325架轰炸机分开了一个个轰炸机群,然后分批次进行轰炸,削弱了破坏力,但拉长了轰炸时间。
对于这两个方案,玛利亚又立即把朱可夫给拉了过来。
这场轰炸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渡河作战的部队做掩护。
部队渡河一般都是涉水而过,或者架桥通行,但这样去做必然会遭到敌军的半渡而击。
所以,朱可夫认为应当集中轰炸机群,将河对岸的方向全部摧毁。
但玛利亚却不这么认为。
“集中火力确实能摧毁不少防御阵地,但如果敌军将预备部队填充战线呢?到时候还是得面对敌军的防线。”
“与其要进行一场硬仗,那不如持续轰炸,以多次轰炸来提供长时间的压制力,以此来掩护部队渡河。”
说罢,玛利亚又补充道。
“当然,既然要空军配合,渡河部队就应当配合空军时间,凌晨出发。”
朱可夫接取命令,立即回去指挥自己的陆军部队,为渡河做好准备。
决议已定,苏军的战术开始部署了。
空军那边已经给出了一个准确的时间是4点45分,现在是凌晨3点05分钟。
时间,差不多了。
深吸一口气,玛利亚立即向驻扎在波兰那边的空军打了一通电话。
负责接电话的军官,正是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
“指挥官,准备好你的战机,战争开始了。”
电话那头的诺维科夫大声回应道。
“是!”
在电话挂下的那一刻,空军便开始准备。
半个小时之后,一波波的轰炸机群从波兰升空,朝着西方飞去。
当轰炸机群从华沙升空再到柏林上空时,清晨即将到来。
由于朱可夫的命令很早就下达到前线部队内部,所以他们已经做好了渡河准备。
然后,在第一批轰炸机来到上空,并发出巨大轰鸣声的时候,前线部队便开始行动。
如此巨大的轰鸣声自然会被守在河对岸的部队所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