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除了负责把守岗位的哨岗之外,很多军官都还在睡眠中。
当轰鸣声将他们彻底吵醒时,他们这才反应过来,苏军发起进攻了。
这个时候,正是第一缕清晨阳光的出现。
凭借着阳光的散开,轰炸机精确地找到了自己该轰炸的地方。
这些轰炸机群都有着各自的任务,而第一批轰炸机群,其轰炸目标便是防空阵地。
虽说一支完整的轰炸机群被划分了好几个轰炸机群,导致其破坏力严重下滑,但这些轰炸机群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给予持续性的压制力。
而且苏军的轰炸机群并不仅仅负责压制性轰炸,在这三百多架轰炸机中,特意组编了一支八十架轰炸机组成的特别编队。
他们的作用,便是对已侦察出来的敌方机场进行轰炸。
也就是说,这一次空军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两个。
一个是负责轰炸机场,另外一个是实施持续性轰炸,以火力压制的方式给地面部队提供渡河掩护。
当第一枚炸弹落到了防守在第一线的德军阵地时,便立即引起该阵地的巨大震动。
紧接着,便是第二枚,第三枚,第四枚。
德军这边反应很快,而且也做出了应对措施。
尽管苏军的轰炸机是摸黑过来,在他们还没睡醒时进行轰炸,但事实上德军已经做好了很多防空掩体。
一旦苏军轰炸机过来,他们就会躲进防空掩体,然后等轰炸结束后再出来。
毕竟在大部分军官的认知中,轰炸机群就应该集中使用,对一个地区实施集中轰炸,以此来摧毁该地的所有防御工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如此。
当时进攻布拉格,德军也是如此实施。
以大规模的轰炸机群,对布拉格进行集中轰炸,几轮过后布拉格这座城市内的百分之九十的建筑都被摧毁。
所以,在德军的认知中,苏军也会使用这样的轰炸战术。
轰炸确实是来了,这些德军也迅速往已经挖好的防空掩体躲去。
但出乎他们所料的是,苏军的轰炸机群一直在轰炸,轰炸时间有点太长了。
有些德军还是想从防空掩体内爬出来,却还是被轰炸机所带来的轰鸣声给吓回去。
与此同时,易北河对面的苏军火炮阵地,在架设好的角度下展开炮轰。
如若是之前,这样的炮轰必然会引来英法德三国的炮轰回击。
然而,在苏军的轰炸机群下,他们的炮击阵地已经成为了率先轰炸目标。
尽管这个时代的轰炸命准率不高,但轰炸所带来的威慑力,确实把留守在炮兵阵地上的士兵给压制了。
为数不多的留守德军,开始在河对岸对正在渡河的苏军进行射击。
他们所架设的机枪阵地,确实给不少渡河苏军带来威胁,第一批负责对河的苏军很快就出现以连为单位的伤亡情况。
但这只是部分地区而已,易北河很长,那是把三分之一的德国给划分开来的长度,是属于天然的界限。
要想越过这条界限,不可能不付出代价。
与苏军协同作战的还要德共hong军,在得知要收复德国的其他地区时,德共hong军表现得更加勇猛。
特别是德共hong军内的犹太人士兵,他们几乎全员红眼。
&nbzi控制了德国大部分城市之后,德国境内的犹太人没有一个是好过的。
好一点的人能躲藏起来,运气差点的直接被丢入集中营,隔天处死。
是以工业的方式去杀死这些犹太平民,以希姆莱的说辞是“这是一种高效的体现”。
所以,逃到波森地区的犹太人,几乎都是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
他们无一不想回去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对nazi充满着仇恨,所以他们加入到德共hong军,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
德共一直针对的犹太人,都是犹太资本家和一些不良犹太商人。
对于这些人,德共政府是不会有任何情面可言。
然而对于这些犹太平民,德共政府会保护他们,给他们提供生活环境。
按照台尔曼的说法是:“我们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人民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赢下法西斯。”
正因德共的宣传,大批大批的犹太平民从nazi的控制区域内,组建组团地润到了波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