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哥们你才上台,还嫩,斗争经验差,就应该低调一点、示弱一点,攒攒人气,拉拉人脉,培养些亲信,弄支像样的队伍,等手上有点力量了你再发飙也不迟啊,可建文帝这哥们是个急脾气、愣头青,脑子缺根弦儿,以为当上了皇帝就牛逼的不行了,加上几个帮手例如齐泰、黄子澄之流水平太次,还没怎么样呢,就想着削他那些叔叔的藩,这可给朱棣逮到借口了,他以讨伐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兵,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妥妥地造了侄子的反。说来也怪,朱元璋先生生前下手太狠,手下的猛将已经被他杀的七七八八,到这种关键时刻,居然找不出几个真正能站出来领兵打仗的将领,只能让草包大将李景隆挂帅,想不到李景隆不仅不会打仗,还是个软骨头的孬种,没两下就打开金陵城投降了朱棣。
1402年,朱棣率大军攻入了金陵城,这时候朱允炆的皇宫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于大火之中,也有人说他化装成和尚逃了出去,更有人说他逃到了南洋(新加坡、菲律宾一带),反正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让抢了侄子江山的朱棣很闹心,这人死哪儿去了?留着总是个祸害啊!咋办捏?他暗地里一边指派心腹大臣胡瀛满世界搜寻建文帝的踪迹,一方面派郑和七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二就是为寻找建文帝。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高手,专门负责侦缉建文帝的下落,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可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建文帝就像一颗水滴融入了茫茫大海,渺无踪迹鸟!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建文帝逃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里当了和尚。据说,在朱棣围住金陵城之后,建文帝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为防被俘受辱,这哥们还挺硬气,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老太监跑了过来对他说,太祖老皇帝朱元璋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小皇帝遇到危难了,可以打开匣子LOOK一下。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爷爷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然后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朱允炆当即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成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方僧人。
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宫,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这个舍身救夫的皇后老婆必须点赞!)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到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谎称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了,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从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根本难以辨清,让朱棣很是纠结了一辈子。而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就成了著名的历史之谜,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由于这段历史太过曲折传奇,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我想到的第一个可能的人选就是建文帝这个“悲催帝”,这条深埋在地底的豪华版地道怎么看怎么像是“御用”的,而且出自朱元璋先生之手一点也不奇怪,开玩笑,朱老板革命成功之后举全国之力修建金陵城墙,打造固若金汤的首都堡垒,顺便挖个地道、修个密室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我还在遐想之际,卫教授又把我们拉回了现实:“是不是建文帝的逃跑密道,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简单验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