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应接不暇,特别是夏尊者的到来,更让朱元璋感到紧张和压力:“小五,这次就看你的了。”
莫伍离开了皇宫回到家中已是子夜时分了,刚进家门,老管家莫承安就迎上来说道:“老爷,您回来了,诚意伯次子、通政司参议刘璟已经等候老爷多时了,说是有要事相商。”刘璟?诚意伯府?莫伍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诚意伯刘伯温生前与我素无往来,怎么他的次子会这么晚来找我?难道他不知道我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吗?那些文官不是最恨我们这些锦衣卫吗?再说了,陛下最忌讳文武之间相互勾连,刘璟难道不知道这些吗?……”尽管有一肚子的疑问,但是在官场上已经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莫伍此刻却不动声色,一边往家里走,一边问莫承安:“刘参议现在何处?”“正在客堂等候。”“好!”莫伍大踏步地来到了客堂,一进门,就发现一个身形清瘦的中年男子背对着大门站立在客堂中间,抬着头正看着客堂正中挂着的那幅山水图卷。莫伍略一皱眉,随即恢复了平静,淡淡地说道:“不知刘参议驾到,本官外出公干方才归府,怠慢了怠慢了!”听到有人进来了,那个清瘦的男子急忙转过身来,施了个礼说道:“莫大人太客气了,是下官夤夜来访,失礼、冒昧得很啊!抱歉抱歉!”“呵呵,刘参议快快请坐,承安,快去换杯热茶来!”“是,老爷!”莫承安答应了一声就出去了。等两人分宾主落了座,莫伍没有做过多的寒暄,直接问道:“不知刘参议这么晚来找莫某,有何指教?”“不敢当,莫大人客气了,下官和莫大人平素并无交集,也无旧谊,要不是先父,下官是万万不会来府上叨扰大人的。”莫伍一听眉头一皱,疑窦顿生:“诚意伯?……”莫伍和刘伯温当然相识,但从无往来交集,刘璟在此时、此地提起了刘伯温,这让莫伍十分费解,刘璟见莫伍一脸的迷惑,赶紧说道:“莫大人休怪下官唐突,只因先父当年病逝前曾把我们兄弟二人叫到床前,留下了两份密信。”“两份密信?不是就一份吗?”莫伍一听就更迷糊了。
关于密信的事,莫伍是知道的,因为这压根儿不是什么秘密,估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事儿还得从两年前被朱元璋怒杀掉的胡惟庸身上说起。这胡惟庸是朱元璋的老臣,按说这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深受朱老板的器重,在大明朝初立之时,朱老板就问过刘伯温,说想让胡惟庸做丞相,刘伯温当时也没有多想,就直接说胡惟庸为人阴忍,无容人之量,不太合适当丞相,朱元璋就信了刘伯温的话,没有立刻让胡惟庸当丞相,这事让胡惟庸知道了后,就非常痛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从此记恨在心,伺机报复(果然无容人之量)。没料到过了几年,朱元璋又改变主意了,他让一直表现的很恭顺的胡惟庸当上了丞相,这下胡惟庸可逮着机会收拾刘伯温了,恰好当时刘伯温被人诬告已经失去了官职,从老家温州青田赶到金陵城中准备向朱元璋请罪时又病倒了,胡惟庸觉得机会来了,就带着补(毒)药上门探望,想不到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来的补药后不久就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临死前,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胡惟庸日后必事败身死,太祖皇帝肯定要为自己平反昭雪的,还留给儿子们一封密信,嘱咐他们等胡惟庸挂了后,如果皇上问起他刘基来,就把这封密信呈上去,到时候皇上自会明白胡惟庸是怎么陷害自己的。过了五年,胡惟庸果然垮了台,朱元璋在看到刘伯温的绝笔信后终于明白了,原来刘伯温才是大大的忠臣,后悔是来不及了,为了补偿刘伯温一家的忠义,朱元璋专门下旨给刘基刘伯温平反昭雪,还特地赏给刘家一块金书铁券,刘氏成员可凭此券免一次死罪(听上去怎么辣么耳熟?)也算是稍稍弥补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愧歉之意,但是传说中只有一封密信啊,哪来的两封密信?
刘璟见莫伍一脸的懵逼,也不多说,就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封信,郑重地递给了莫伍,认真说道:“莫大人,这就是先父临终前交给我兄弟二人的第二封密信了,只不过先父特地交待过,这封密信只能在今年、今日、此时、此刻交给莫大人亲览,切莫提前或迟误,下官现就将此密信交予莫大人,也算是完成了先父的一桩遗愿,请大人务必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