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祸起萧墙 > 第五十五回中2

第五十五回中2

杨志清奉命主持编写民俗、歌谣、传说、故事等泾渭文化丛书,他要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全方位地推介泾渭,让人们记住我们民族的起源、文化、艺术、戏剧、故事,留住乡愁,留住念想,提高泾渭人的地区自信和民族自信。编委会动用了全市文化系统的全部力量,甚至把范围扩大到乡镇文化站和文艺爱好者,涉及面之广,冬泳人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被人戏称为《杨氏春秋》,也得到了泾渭市作家和文化人的广泛响应,平时爱好文艺,苦于无处发表的那些业余作家大受鼓舞,渴望自己的文字变为铅字,圆作家梦;基层文化工作者焕发了及大地工作热情,编辑部收到的稿子源源不断,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稿件。学术造诣很高的杨志清对稿件精益求精,审核非常严格。在审阅中,他发现了不少粗俗、低劣,甚至十分下流、荒诞的民俗故事,而且,它们大都出自基层和民间业余作家,他对这支队伍的现状担忧,也对完成20卷本的民间文学作品编写不放心。

治学严谨的杨志清不能容忍这个队伍的参差不齐,不能让这些不懂文学艺术规则者毁坏了文化人的形象,做好人才培养事宜,应当在培训中规范,让文学爱好者素质提升,就此事专门请示了司马东。司马东与唐荫德书记一合计,这是造福后代的事,二人立即告诉宣传部、文化局,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四百余人的民俗文化、文学讲习班,由杨志清全面负责,泾渭市的文艺、文学豪杰都来讲课,财政资金资助,提高全市文化文艺工作队伍素质。

民俗文化艺术讲习班在紧锣密鼓中开班,司马东市长亲自出席宣传部文化局牵头、是文联文联主办的设在泾渭市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的民俗讲习班,发表了挖掘泾渭民俗,重振秦汉雄风的主旨演讲。

学员们听后很受鼓舞,听讲非常认真,求知识欲望异常强烈。杨志清简单回顾了这次征集民俗故事的情况,肯定成绩,点出了存在的问题。杨志清说道:现在文学艺术写作已经失去边界,在以往时代被文学的伦理禁锢着的魔鬼都被网络解放了。

大量粗俗的流氓语言充斥网络,被认为是文学语言;所有的行为都可进入书写的范畴,人类原有的经典被解构一空,一切神圣、正面的价值体系在今天土崩瓦解;审丑、恶心、阴谋、罪恶、残暴都成为书写者们愿意精心打造的美学立场,与此相对应的存在则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

尤其是在一些超文本的书写中,网民们将所有的不满、愤怒、恶语都喷洒在网上。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个时代这样价值混乱、美丑难分、善恶难辨、真假颠倒。这就是今天的写作世相,我们不少人难免落入此陷阱,你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杨志清毫不留情的话语,坐在下面的不少学员对自己涉及到作品内容俗媚、下流羞得脸红。杨志清接着讲了开办讲习班旨在提高大家的认识和业务素质,课堂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杨志清用了较大的篇幅讲了开办讲习班的原因,重点介绍了市委市政府对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这才开讲主题。同学们,民俗即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管子.正世》说:“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民俗学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发掘、研究、探讨、整理,找出规律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存,远古历史里不少来自民俗。

《礼记.王制》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民情风俗调查研究。“观风俗,知得失。”可见民俗的伟大。我谈到这里,你们可能认为民俗学是高深的理论,存在畏难情绪。

我告诉你们,其实不然,民俗学也民俗故事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诸如马跑泉矶、嫦娥奔月、骊山晚照、雁塔晨钟、曲江流饮、草堂烟雾、灞柳风雪、咸阳古渡、太白积雪、女娲造人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们小时候听的故事,不少就是民俗的范畴。课堂不再平静了。哦,我们明白了。哎呀,我怎么不选高雅的,净找糟粕,怪不得杨老师批评。台下窃窃私语,杨志清并不制止,让他们尽情地交流。

大约过去了20分钟,杨志清才敲敲教鞭,大家静了下来。他接着再讲道:文学作品功能在于,解读真理、教化大众、以天下为己任,融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