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祸起萧墙 > 第五十五回中2

第五十五回中2

史哲于一体。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见解。据不完全考证,我国民间传说集锦《山海经》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时期,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期民俗发展迅猛,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一直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大量涌现。

我们列举几例,以此加深大家的印象,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后,文化发展迅速,雕版印刷的出现,文字记载更丰富,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较多。这些不过是现象,没有人命名,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

1846年,英国人类学家威廉﹒汤姆斯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此一新兴的学科。从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随后传入我国,形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之后。

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在我国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西北民主政权,由于世纪伟人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而贴近老百姓,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民俗文化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著名的《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小二黑结婚》等就是典范。

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从此,民间文学艺术蒸蒸日上。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一大批有志于民间文化研究的人员,深入基层挖掘整理,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为什么要讲这些历史起源,因为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我们的业余作者,甚至是出了不少作品的作者也分不清民俗与小说、故事、喜剧的去别,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创作的作品,更不懂世界和中国民俗史。

改革开放,我国的思想解放前所未有,文化领域一股春风吹佛,形成了百废俱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局面。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文化,民间文学创作进入高峰,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民俗学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的,在外表繁荣的面前,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各地多以旅游形式重视内冷外热的民俗文化。服饰、建筑、生活习俗、节日庆典、文体游戏等承载着独特的民俗。

一些被挖掘与包装的民间艺术表演非常盛行,逐渐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演变成为了一种戏剧化、仪式化、观赏性的文化商品,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数不胜数的民俗文化正随着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而黯然远去。令人遗憾的是传统节日在逐渐冷化,缺乏研究和文字记载,传统节日所承担的传统功能大大弱化,逐渐失去了其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随著改革的深化,金钱崇拜成为信念,商业炒作的过度,洋文化大举侵入,年轻人喜欢过洋节,看西方故事、民俗,却对内涵一知半解,向往西方生活。在这种潮流下,不少人瞧不起中国传统,有些藐视中国历史文化。我们的传统民俗淡化,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传统节日的表演日渐式微。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没有得到完整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