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和保存,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我们文化、民俗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有献身精神,深入实际挖掘整理成书,传承下去。我们互动一下,请问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民俗文化?学员们一齐喊道: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有杨老师带头,我们全力以赴搞好民俗文化工作,争取早日成书,让秦汉、盛唐文化发扬光大。
你们的热情我很高兴,我国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这些都需要大家去整理,去保护,留住乡愁,就是留住民族魂魄。
民间信仰,包括对行业神、地方神的崇拜供奉,以及一些传统节日对祖先或某某神的祭祀活动,是老百姓对祖先的崇拜、尊敬情感的表达,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祷和向往,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薪火相续的某种制度保证。特别是一些传统仪式,是民间信仰的核心表现形式,保护好传统仪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增进家族认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当地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像清明节、乞巧节等,不能因其掺杂着一些迷信色彩或陋习而全盘否定。凡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只要对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借鉴与推动作用,我们就应将其作为健康文化予以肯定,予以保护。当然,对那些坑蒙拐骗、谋财害命、影响社会稳定的迷信行为、恶风陋习,则必须使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取缔。
我要说明的是古村落文化、庙会等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村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下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无论风水理论中的生态理念,祭祀仪式中的传统道德、伦理教化,还是民风习俗、乡规民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农村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特有的乡情、亲情,其本质都是和合文化的体现,强调和谐和善,顺其自然。
古村落文化所强调的村落、村民与地理(风水)、气候、河流、山脉、树木、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相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善、团结互助,对于我们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增进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可是,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
我们来自基层的同志,建议当地政府保护好古村落传统建筑风貌外,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古村落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抢救性保护;善于挖掘、整理古村落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注重对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利用,以更好地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上面讲的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和一切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榜》、《中山狼列传》、《农夫与蛇》都是取材于民俗而成。
我们希望大家继承先进的民俗文化,自觉抵制糟粕,千万不能出现中山狼和毒蛇那样,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好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当中果真出现哪怕一半个这样的事,那就是我们天府省的耻辱,也是我们这个培训班的失败。
哈哈哈。杨志清的一席话,引起学员们的一阵大笑。学员们纷纷喊道:先生,请放心。我们不会忘恩负义的。那些不是人类的畜生才干不吝人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