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利者有三,其一为维稳,设使今岁大丰,民众家中除有储谷,另有余粮可卖于官府;来年旱涝,田无所出,民众便可于官府平价购粮。否则,彼恐变卖田产、至于豪户之佃奴矣,更甚者如黄巾故事。”
总之不能让百姓饿着,一饿就要出问题,要么成为佃奴,要么成为揭竿起义啦!
荀攸听完点了点头——果然从国相考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又是不一样答案。
确保自耕农长久发展,变相打击地方豪强,进而维持治下的稳定,同时还能树立官府在民众间的威信,在治理国家时官府也能一直处于主动。
确实称得上是利。
想明白这一点后,荀攸又看向钟书,期待着第二点、第三点。
“其二便是府库需要大量储粮,以备屯兵之耗费。”钟书伸出第二根手指,“按公达所言,今岁收成应还不错,如此便是供大于求,多出的粮谷便可流入府库,以备不时之需,不止兵备,但逢灾年、盗寇、流民,可开府库赈济。”
这里钟书顺便提了一嘴,说他还在常山国境时,常山国民便说‘恨不能为中山国民’。
诸位,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实事求是。
荀攸平日多见民众感戴钟书恩德,属于见怪不怪了。光说武事方面的消耗……想荀攸之前听到要扩军、打仗的表情就知道,是有多耗钱粮。
真要到时候可能一百多万石都不够造的,确实称得上是有利,于是又问:“不知其三……”
钟书竖起第三根手指道:“其三,便是平准物价了。我非针对商贾,官府经营多为谷、盐、布诸如此类,便是商贾囤积居奇,亦有罪责。”
他确实也不是针对商人,只是不让商人囤积民众刚需的货物,如果想赚钱,完全可以再想办法嘛!如果不想赚钱……平价买平价卖,钟书也没啥好说的。
荀攸彻底懂了,他从想不到这方法哪里好,到现在挑不出哪里有问题。
只因钟书一席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