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雍凉风云 > 第四十三章 梦幻泡影、西府之兵

第四十三章 梦幻泡影、西府之兵

十分熟悉当地的人情、地理,更可以说是大后方,面对前秦的入侵,按理说不可能不出死力。

可是桓冲到达江陵,才发现实际情况跟他想象的完全不同,自桓温向东移镇后,以桓豁代掌荆州,而桓豁为了更好的抵御前秦,将防务重心北移至襄阳,十多年下来,江陵城防驰废,府库空虚,加上当时荆州正处于旱涝灾后导致的饥荒,条件无法满足大军屯驻。

况且江陵地处江北,南有大江阻隔,东、西、北三面,又隐隐被桓豁遗留的部属包围。

毛穆之、毛球父子屯兵在地处要害的巴东鱼复,位于江陵以西上游,朱序镇守的襄阳则是在江陵北面,要不是前秦灭前凉时攻下南乡,使襄阳无法再轻松通过沔汉水路上溯支援西城,难以补充兵马粮草的杨亮也不会放着郡守不做,跑去响应桓冲的招揽充任幕僚。

鱼复一称源自西周时的鱼复国,后属巴国,秦惠文王时以巴国之地置巴郡,汉武帝在此设江关都尉,掌巴郡军事。蜀汉时,将鱼复改为永安,刘备出兵伐吴,兵败夷陵后退屯白帝城,就是在永安托孤,西晋时恢复鱼复旧称,桓温伐蜀时也是由此溯流而上。

江陵东面,汉水对岸的竞陵太守是桓豁庶长子桓石虔,桓温北伐前秦,两军第二次在白鹿原交战时,晋军失利损失惨重,若非年不满十六岁的桓石虔乘马冲入乱军救回桓冲,恐怕是当场就要凉了。

桓温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归,诿过于袁真,桓温麾下有今樊哙之称的猛将邓遐,与袁真既是同乡又是表亲,也受到猜忌遭免职,没几年就郁郁而终,所以此时的桓石虔可以说是东晋方面在荆州为数不多的猛将了。

而在江汉水路交汇处的夏口下游,桓豁次子桓石秀时任西阳太守,与其治所一江之隔的南岸就是武昌。桓温第一次北伐前,曾率大军顺流东下,逼迫朝廷许其北伐并废黜殷浩,当时就是顿兵于此。

而在鲁阳以东,时为东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的桓伊就率部驻在淮阳,通过汝颍水系的纵横河网,直接威胁鲁阳,一旦突破就可顺水路直下南阳,经新野入樊、邓二地,更可渡汉水至南岸的襄阳。

可在桓冲眼里,他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可能,同样是从淮阳经汝颍水系,不过却是朝着东南方向,进入淮河到达寿春,接下来就是向南经芍陂、淝水,再从合肥向南经巢湖、濡须水入大江,对岸就是一片空虚的姑孰,纵有桓嗣在寻阳确保后路,可当后路的后路都被截断时,桓冲、桓嗣父子远在荆、江二州,照样是鞭长莫及,到时就只能在荆州跟前秦南下大军死磕了。

所以桓冲在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局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保证,最终选择了放弃襄阳,保全手中实力。

桓冲的想法看似十分离谱,可这个判断却没有丝毫低估,此时的北府兵刚开始组建,虽然有许多流民帅老卒打底,但毕竟新近成军,尚未显露威名。

淝水之战,北府兵以少胜多,为世人所熟知,可在此之前,却少有人知道东晋还有一支西府兵。

桓豁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府,桓伊在豫州的西中郎将府,都可以称作西府,而且也继承了一部分后面要说的这支西府兵,这里要说的西府兵,却是源自率先举起东晋北伐大旗,最终因功受忌,忧愤而死的镇西将军祖逖。

祖逖死后,胞弟祖约继其部众,后与同为流民帅出身的苏峻联合,以讨伐外戚庾亮为名,起兵反叛攻入建康,同年遭温峤、陶侃联军讨伐,苏峻战败身死,祖约逃入后赵,被石勒诛杀。

但参与苏峻之乱的流民帅部曲,战败被俘后也不是全数被杀,不少人在投降、被俘、倒戈后又先后被重新编入晋军。例如中途脱离叛军的桓宣所部,以及应桓宣之请赶去救援的毛宝所部,毛宝被攻打桓宣的祖涣、桓抚大败,大腿被箭矢刺穿血流不止,他却为阵亡将士大哭后才包扎,之后连夜带兵再度去救桓宣,极得流民兵拥戴。

苏峻之乱后,庾亮离开中枢外镇芜湖,陶侃死后,他趁着石勒新故不久,上疏北伐,进号征西将军,移镇武昌。

陶侃死前,派子侄陶斌、陶臻,分别与桓宣、李阳进攻樊城、新野,连续击败后赵荆州刺史郭敬,桓宣趁机收复襄阳,并奉陶侃之命留守。

陶侃死后,桓宣与毛宝随庾亮北伐,庾亮以桓宣都督沔北、镇守襄阳,后赵以骑兵七千渡江,分三面掘地道攻城,又是毛宝奉庾亮之命赶去解围,随后桓宣渡江反击至南阳才退军。

数月后,石鉴、石闵、夔安、李农等将奉石虎之命,率军五万余来袭,沿沔汉水路北岸向下游进军,李农为竞陵太守李阳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