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只得掠民七千余户北还幽冀。
后赵名将张貉引骑兵两万余攻打西阳邾城,晋军在邾城失利,庾亮未能及时来援,毛宝突围时与六千余士卒一同于江中溺亡,庾亮为此悲恸不已,不久也成疾病故。
而在此时的北方,石虎正与段部鲜卑、前燕交战,与东晋的战事,双方很默契的暂时不了了之。
桓豁死前,与建康书信往来,对前秦出兵可能所做的预判,就是参考的后赵当年来袭的路线,屯兵巴东鱼复,堵着前秦由夷陵道出蜀的毛穆之,就是毛宝之子,镇守襄阳的朱序则是朱焘之子。
庾亮死后,其弟庾翼接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仍镇武昌,时人将庾亮比作丰年美玉,将庾翼比作荒年之谷。
庾翼到任后,谋求再度北伐,先后遣使与燕王慕容皝、凉州牧张骏联络,约定一同进兵,盟友天南地北难以交通,计划也中途泄露,看起来有点白日做梦,结局注定失败,但最终还要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没人劝阻,可庾翼通通不听,几次上表请求,最终朝廷忌惮其麾下合兵四万余众,准许他北伐。此时的桓温,因为娶妻南康公主,成了庾氏的姻亲,自然是跟着摇旗呐喊,在当时是为数不多赞同庾翼北伐之人,二人还约定一同平定天下。
可庾翼未及出兵,就先考虑排除异己,他先是表荐桓宣为梁州刺史,催其赶赴丹水发动攻势,又命琅琊内史桓温率军入临淮拉扯东线,自己则提兵经夏口入据襄阳,然后下令在所掌州郡大肆征发役夫、驮畜。
庾翼在荆州搞得民怨沸腾,他却扎在襄阳再不挪窝,因为他当初就是为了移镇襄阳,北伐就是个幌子,真正目的其实是以襄阳为据点伐蜀,又提前猜到朝廷不会答应他移镇,这才打了个折扣,先移镇安陆,再来个计中计,以此达成所愿。
原本镇守襄阳的桓宣,却给庾翼以势逼走,被迫去进攻丹水城垒,反被后赵守将李罴击败,毫无意义的折损人马不说,回到襄阳又被庾翼贬去戍守襄阳南面的岘山。
值得一提的是,岘山下不远就是习家池、白马寺,释道安受离开桓温幕府的习凿齿之邀,与同学、弟子数百人入襄阳,就是在白马寺落脚。后来徒众云集,白马寺狭窄不足使用,释道安又受邀前往檀溪,以清河张殷的宅第为基础,改建成檀溪寺,又由于使用贵宦所献铜料万斤铸丈六佛像,时人亦称之为金德寺。
桓宣回到襄阳后不久,当初他镇守襄阳抵御后赵进犯,曾与毛宝一同赶来救援的王愆期,正担任南蛮校尉镇守江陵,因病乞休。
庾翼见桓宣还算听话,事后也没到处抱怨,就准备补偿他一下,于是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南郡守,前去江陵代替王愆期。桓宣也已是老病之躯,还要顶替对他有救援恩义的王愆期,这一下更是心中惭愧、郁闷,导致病情加重,没能赴任,一月不到就病故了。
同年,康帝司马岳驾崩,死前听取何充建议,以年仅一岁的司马聃继位,其母褚蒜子则以太后身份第一次临朝,并召庾冰入朝参与辅政,这已经是两年内,换的第三个皇帝了,岁末,因病辞让的庾冰病故。
两年前,迁豫州刺史、西中郎将的庾怿,以谋杀江州刺史王允之事败,遭皇帝外甥斥责,庾怿都没有上表自辩,就饮毒自尽,而成帝司马衍也在不久后驾崩。
桓宣死后次年,庾翼也因朝中生变,家人亡故,身心憔悴从而一病不起,最后死于背疽感染导致的并发症。
庾翼赴外镇后,原本在朝中参与辅政的庾冰,因为支持弟弟北伐,在其移镇后出外代掌武昌,而在庾氏兄弟相继出外后,康帝司马岳病重,在朝中主导辅政的庾氏盟友,中书监何充却与庾氏兄弟因帝位继承人选出现意见不合,双方由此发生对立。
庾氏兄弟觉得甥孙血缘较远,早晚因猜忌生出祸患,想要扶立长君,由司马昱继位,而何充却力主襁褓中的司马聃继位,在庾翼死后,何充凭借拥立之功,更是推举桓温上位,取代庾氏出镇荆州,掘了庾氏的根基。
作为庾氏甥婿的桓温到任荆州后,也迅速翻脸,先后将妻族表弟庾方之、庾爱之二人废黜,然后流放去了豫章。伐蜀的准备工作,庾翼死前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果子成熟却让桓温给摘了,桓温出镇荆州不到两年,就出兵伐蜀攻灭成汉,由此起飞走上权臣之路。
桓温出身龙亢桓氏,桓宣、桓伊则是铚县桓氏,都是出自谯郡,只是分支不同。桓宣的祖父桓诩,曾任义阳太守,魏文帝时,设义阳郡,治安昌,不久废置,西晋复置为郡国,治新野,之后又移治复阳。义阳郡东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