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雍凉风云 > 第五十二章 中兵最贵、洛阳兵变

第五十二章 中兵最贵、洛阳兵变

抚、宁州刺史姜宇。

天水赵氏更不必多说,云龙门之变后,赵韶、赵诲作为苻健为苻生亲自选定的左右辅弼,虽然遭苻坚论罪赐死,但赵氏很快就重新取得信任,恢复了在朝中的势力。出身天水大宗的赵迁,伐代国时以尚书从征,在邵保阵亡于淮阴后,继任洛州刺史、镇守陕城。出身略阳小宗的赵整,时为秘书侍郎,极得苻坚信任,鱼羊食人一事时还曾负责诏狱事务。

至于关东,汉人世家虽多有入仕,与前秦却是面和心不和,更因为曾是前燕故地,而自慕容廆时就设立学校,在上层鲜卑贵族中推行汉学,因此各地望姓与慕容氏的关系更近,即使苻坚灭燕后,将其宗室王公、贵族百官及附属十数万人徙居到长安,慕容氏在关东,尤其是河北,仍有很高的影响力。

在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世家望族之外,还有许多略次一等的家族,实力不相上下,只是名位有所差距。

关中三辅地区,自两汉魏晋以来,有着许多由氐、羌、匈奴、卢水胡等胡族内迁后形成的聚落。

西晋末年,匈奴人郝散、氐人齐万年先后在上党、扶风起兵反晋,围攻郡县治所,蔓延周边持续数年,叛乱平息后,时为山阴令的陈留圉县人江统作《徙戎论》,提议将氐、羌迁出关中,将并州匈奴部落发还本域,未被采纳。

因为叛乱过后,关中胡族的人口数量仍然具备威胁,江统的提议很可能刺激各地胡族再次反叛,而且时值八王之乱,争夺权力导致激烈内耗,这些胡部反而成为参与政争的西晋宗王们拉拢的对象。

江统之子江虨,在苏峻之乱后,娶了庾亮之子庾彬的遗孀诸葛文彪,与谢石做了连襟。司马昱在被桓温拥立前,仍为会稽王时,其王相就是江虨。

石虎死后,后赵大乱,石闵篡权建立冉魏,后赵地方官员纷纷拥兵割据,同时,苻洪率众西归关中,途中为诈降的羯将麻秋毒杀,苻健继承父位后,继续西进,与占据长安的杜洪交战。

杜洪出身京兆杜氏,他的舅舅就是王堕,其弟杜郁受王堕牵连同为苻生所杀,而杜洪本人则是在前秦立国时,遭苻健击败,逃离长安后,被部将冯翊羌酋张琚杀死。

类似的接受汉化并改用汉姓的三辅胡族还有许多,就连苻氏也是如此,其家族先辈原居武都,只称名而无姓,后因家中池塘生有竹形蒲草,才改姓蒲氏,曹魏时迁至略阳临渭,家族世代担任部落小帅,掌管占卜、祭祀,苻洪率众自枋头西归时,称王祭神,以所得“草付应王”谶文,对照苻坚背上相类的草书纹记,依此改姓苻氏。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十月末,初冬,洛阳。

因吕光庶长子吕纂娶妻,豫州长史私宅,一场婚宴正在进行,与会宾客主要是陕洛各地镇兵将佐,还有部分洛、豫二州属吏。

此时,石越二度突袭襄阳城未果,而彭超请命进攻淮北或许后,由濮阳率军南下,开始进攻小沛、彭城,作为后续部队自关中开拔的中兵,与丰阳、陕城的邵保所部镇兵会合,行经洛阳,却因苻重禁绝伊洛要道,无法通过。

对于以建康为都的东晋来说,固然有长江作为天堑,但出于堆砌防御纵深,往往都是守江必守淮,建立综合防线,避免千里江防将有限的军力分薄。淮南到江北再到建康上、下游沿江戍垒,自西向东大致为四道纵线,分别是寿春——合肥——姑孰,钟离——涂中——石头城,盱眙——堂邑——燕子矶,淮阴——广陵——京口。

同样的道理,对于长安也是一样,面对关东方向,平阳、蒲阪、陕城三地由北至南,也有着相似的地位,无一不是河渡要津。

由于襄阳、淮北的战事,前秦关中到陕洛的兵力抽调大半,蒲阪、陕城防御空虚,更无余力支援北部边境,所以在战争期间,苻坚将来朝的平阳太守慕容冲,渑池、新安丁零首领翟斌,统领代国东部的刘库仁,全都找借口留置在长安。

苻坚猜到有人会聚众反叛,因此早早做出防范,只是没有预想到,宗室兼方镇大将的苻重,向来受到倚重,竟也趁机作乱。

洛阳作为西晋都城,自八王之乱以来,屡遭兵燹,城池荒废,因此防御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曹魏时就作为军事要塞经营的金墉城。

金墉城始建于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时扩建为军事堡垒,仿邺城三台,由三座小城组成,北宽南窄约为梯形,四面城垣共计城门十六座,城墙最厚处逾二十五米,最薄处亦有十余米,南据洛水,北靠邙山,濒控黄河,为魏晋时控制河洛地区的军事要地。

河洛地区也与江淮防线类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