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回到民国:整训德械师 > 第24章 简要规划

第24章 简要规划

其实李定国很想从前线选拔前往德国学习的军官,但是基于各种考虑还是选了刚刚在黄埔学习完步兵手册的51个人,这51个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在当时属于那种文化程度很高的。

这只是一开始去的人数,先开展前期工作,适应一下,等有条件的时候他觉得每年几百号人的留德学习才能满足军队改革在各个方面的初步需求。等到合适了,实行本土化才是军队现代化的下一个关键。

炮兵指挥和炮兵操作是可以先训练的,没必要现在在军阀混战中弄那些十几门山炮,规模太小而且不是独立的。

还有其他航空、装甲、摩托化等等都要学习。现在中国能送去学开飞机的都是大户人家,人太少了,而且受掣肘,虽然很现实,但是你敢随便派大户人家的香火上去送吗?

所以这也要专门需要一笔资金培育属于国家的人才,建这种航空学校,得面向全社会,最好的生源是当时的大学生,当时的中国大学生都是报国意愿极高的。十万青年有十万军!

等到29年左右的时候可以安排已经学习过专业知识的回国,去组建专业的部队,比如炮兵。30年的蒋介石和各路新、旧军阀的中原大战,是实战训练新式部队的机会。按照李定国的规划,30年可以先组两个带炮兵团的调整师,一个炮兵团需要36门的75mm野战炮,18门105mm榴弹炮和18门的155mm重榴弹炮。

但是想了想,这太难了,30年组一个炮兵团都难,更别说两个。

抗日战争的时候,一个日本的炮兵联队可以压制一个军的国民党军。为什么前期战损比这么大?都是炮兵打的。

但如果中原大战蒋介石打得没有那么吃力,或许这样蒋介石就不会用钱诱逼张学良带主力入关一起打击晋系和西北军,被小日子得空拿了东北,当时只有几万人的关东军算个什么?日本政府当时收到这个消息都吓了一跳。

张学良当时很不服气啊,区区一个关东军也只敢偷袭,他就想带东北军主力和收编的部分晋系部队和西北军打回去了。但是校长为了不与日本起全面冲突,竟然一连打了几十封电报,”不得与日本人冲突!”“不得出关!”“......"!

蒋介石这种的考虑是有,但实际上他更多考虑的是,削弱东北军。你东北军连大本营都没了,你也只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因为当时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就是收编了西北军的张学良部实力最大。

想到蒋介石的行事方式,李定国叹了叹口气。

确实,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跟着蒋介石去了南京,被软禁了起来,然后东北军就被中央军吞并了,虽然在中央军体系内仍被歧视,被打上东北军的标签。

有了东北三省的小日子底气更足了,而且随着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逐渐占据日本政府的主要位置,加上日本天皇的支持,整个日本就纳入到了战时轨道,整个国家机器都是为战争服务。

到了37年左右,日本在东三省的军工建设已经很发达了,本来东三省底子就好,加上日本倾全国之力的打造,于是在陆军装备制造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岛。

到了七七事变时,要全面抗战了,蒋介石还在安内,虽然也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他也有放弃华北的打算,因为本来华北就不是他的地盘。这就是典型的军阀思想。

所以七七事变一开始老蒋是有谈的意愿的,他知道此时国防建设也只是小有起色,而且他嘴里的共匪还没消灭。

但是日本人军部那些狂热分子此时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谈?好,河北得拿过来吧?山东这么靠近,也得拿过来吧?河南跟河北一起的,也拿过来吧?这些很明显就是不想跟你蒋介石谈,就是要羞辱你。

蒋介石知道如果他签了,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他的待遇比秦桧只多不少,他得跪伏。

不得已,蒋介石只好庐山讲话,号召全体国民抗日,号召各军阀听令中央。

蒋介石在号召各军阀方面是下了本的,给了钱给了武器,所以基本每个军阀都有参与抗日。

但是号召民众方面,该贪的还是在贪,该享乐的还是享乐。一方面是他们对于底层百姓不太重视,一方面是此时的四大家族已然形成沉重的官僚资本压迫。

此时蒋介石还没“世纪婚礼”呢,得明年12月。

当然这不关李定国的事了,这种政治寡头和商界巨擘联姻是很正常的,给他们牵线的是孔家,陈家也有在其中。

晃了晃脑袋,刚刚简单想了一下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