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伏龙芝和约瑟夫等人就在高加索山区附近进行游击。
当地政府经常性派遣军队前来围剿,可发展都后面,不是中了埋伏就被被人包了饺子。
是以几百人包围几千人的饺子。
由此可见,他在战术方面跟布琼尼对比起来,注定有着更加大的不同。
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稍作思考后便给予了回答。
“如果真的需要进攻,我会分兵两路,一路为核心军队,把守在战壕内,以稳住地方为主。”
“另外一支军队以特种行动为战术方针,尽可能迂回绕路,这支部队不能多,只能有百余人,以便于减少被发现的风险。”
“他们的任务是炸毁对方的列车铁轨,切断他们的后勤运输补给,对方的军队越多,其所需要的后勤补给就越多。”
“后勤一旦没了,假以时日对方内部会陷入混乱,我们可以不费多少兵力将其拿下。”
这样的战术十分新颖,甚至对于布琼尼这样接受过正统俄国军事学院教育的人而言,还有些天马行空。
因为这可是完全从原有的战术框架下,跳了出来。
特别是那个特种作战战术,因为这个战术并非毫无经验,在
当年为了营救即将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托洛茨基,玛利亚展开了一次名为‘冰镐行动’的营救任务。
而这场营救任务中,所采取的行动便是少数人的特种行动。
任务结果是出色地完成了,而这场行动似乎改变了伏龙芝的某些战术观念。
他类似于渗透和迂回这种机动性战术更加着迷。
因此,在面对玛利亚的提问时,他给予了如此回答。
可这一回答,立即遭到了布琼尼的异议。
“你这样的战术确实可以达到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但对方的后勤补给并不只有一条铁路,而是数十条。”
“而且,如果对方还有海运呢?”
“再说一个情况,如果真的被你给切断了所有后勤,对方会不会发起一次鱼死网破的冲锋?”
“到那时候我们军团所要面对的不再是如何抵挡住对方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浪潮,而是要面临一次决不罢休的死亡冲锋。”
二人继续为这个话题争论不休,其他干部也听得津津有味。
毕竟,在场的所有干部里面,能有战争经历的人寥寥无几。
而且能有如此的辩论氛围,玛利亚反而感到了开心,因为这种做法可以促使同志们的进步和思考。
不知过了多久,这场会议结束了,会议室内的人都散得七七八八,就连约瑟夫也会去继续自己的公事办理又或者陪陪自己的家人。
整个会议室里面,只剩下玛利亚留在此处。
会议室上挂着一张大地图,
如此详细的大地图,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属于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
玛利亚这边只有这么一张大地图,而其他的还在仿制当中。
她不可能把大地图带走,因此她只能继续留在这里。
就刚才布琼尼和伏龙芝的战术来看,各有各的好处,可同时也各有各的弱点。
布琼尼的战术与传统俄军战术十分类似,但不同的是他不会让士兵们集团性冲锋。
如今,
经过长久的训练,三三制战术初显规模。
若是以布琼尼的战术去进行,其冲锋方式也必然以此为主。
但这样的方式依旧会造成很大的损伤,而且他们一二军团加起来也就八千人而已,若想再训练出更多的hong军,恐怕需要更多时间。
特别是面对敌方的大炮火力覆盖,别说三三制冲锋了,留在战壕里都有可能会被震死。
然后就是伏龙芝的特种战术。
这种战术固然是好,但一战比二战多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战壕深度。
例如法国战壕,几乎横穿了整片大陆,都挖到海岸边去了。
这么长的战壕,怎么横跨过去?
再说,也确实存在着布琼尼所说的那种担忧,敌方的后勤补给不可能只有一条铁路,海运也有可能。
所以,单独使用他们二人的战术都并不可取。
到头来还是得依靠其他东西来突破当前的僵硬战场。
很快玛利亚就想到了一个十分核心的力量,坦克。
战车需要强大的动力,原本一直困扰着玛利亚的困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