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玛利亚的底线。
总不可能强行派兵过去吧。
虽然苏俄的士兵和他们的士兵快乐地打成一片,但如果没处理好外交上的问题,恐怕就是物理上打成一片。
现在的德国处境十分尴尬。
奥匈是他们的盟友,是保护他们屁股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苏俄也是他们的秘密协议伙伴,德国能够保持长久战,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苏俄的支持。
虽说还没有证据表明,匈牙利的社会革命跟苏俄有关系,但傻子都能想到,苏俄不可能没有插手到匈牙利革命里面去。
所以,当德国被介入其中时,他的立场就很尴尬了。
而且这个决定应该丢给兴登堡去处理,但兴登堡很不讲武德地把皮球踢给了自己。
看向维也纳和布列斯特,法金汉最终只能憋出一个回复。
“我们相信维也纳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会支持你们,加油!”
说白了就是,我们将会提供除援助之外的一切支持。
当这份回复交落到刚醒来的斐迪南手上时,他差点就再一次被气晕过去。
ps:又禁间贴和评论了,很无语,总之就是很无语,我这才开放多久,又没了……e=(?o`*)))唉
434.奥匈君主离线制
奥匈帝国快扛不住了。
原本就是一个拼多多帝国,稳定强盛时期,自然可以稳住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派别。
但是,一旦陷入衰弱,拼多多就会成了拼夕夕。
真是奥匈有难,八方点赞。
严重缺乏兵力的奥匈帝国,只能从进攻意大利的部队里面,抽出更多的人回防国内。
原本还感到巨大压力的意大利,瞬间就轻松了。
但这些抽回来的部队并不足以平息国内矛盾和分裂。
看着四分五裂的地区,斐迪南皇帝只觉得自己脑壳剧痛。
斯蒂芬已经放弃抵抗,他认为国内矛盾已经无法调解,那就应该率先调解外部,最好是单方面宣布退出战争。
虽说这样去做会得罪德国,但问题是得不得罪,奥匈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不退出战争,国家必然会从内部瓦解。
退出战争,也顶多是被德国怨恨罢了。
他还举出‘德国已经无力东征,即使得罪了也并无危险。’
然而他的建议却没有得到采纳。
斐迪南不想就这样停止战争,他更不希望与德国交恶。
康拉德对此说道
“与德国交恶无异于自寻死路,从地缘政治去看,德国跟奥匈帝国是接壤的,一旦得罪,即使现在舒服,未来也不会好过。”
“至于要如何解决内部分裂,当然是用拳头!”
“只有加大征兵力度,并且重新引入罗马尼亚援军,内部纷争就能得到平息。”
这种不考虑后果的战略部署,简直不可理喻。
但斐迪南还是选择了康拉德的建议。
也不知道是不是绝望和心力衰竭的原因,在斐迪南皇帝做出选择之后,斯蒂芬就离开了皇宫。
紧接着,他与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侄孙,同时也是国家公爵卡尔·弗兰茨·约瑟夫见了一面。
不久之后,这位侄孙公爵离开了奥地利。
斐迪南略有所思地看着报纸上对斯蒂芬生病的描写,最终他没做过多选择,而是默默地呆在自己的寝宫里面。
伴随着斯蒂芬的突然退出政坛,康拉德成为了帝国除皇帝之外,最后权力的人。
他开始给奥匈帝国重新整理战略,将斯蒂芬原本的‘持久战’战略,更改为‘速战速决’。
相对于斯蒂芬提倡的‘瓦解对方内部’的战略方针,改变为‘全力进攻,绝不留情’。
他认为,奥匈帝国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在这奥地利皇宫里面。
于是乎,在斐迪南又一次因伤痛而离线时,他便着手于对自己政敌的大清洗。
斯蒂芬因为有大公爵卡尔·弗兰茨保护,免受灾害,但其他人则受到了康拉德的迫害。
紧接着,他又加大了征兵力度,将帝国资源都集中起来,打算对匈牙利革命势力与捷克斯洛伐克等独立势力进行一场决战。
“只要将他们都枪毙了,帝国就会好起来。”
康拉德如此说道。
可是他所能看到的都是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