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为民主政策。
是张学铭效仿前世政策,经过一定的改良后,在三省民间实行的一种管制政策。
这个民主政策非常复杂。
虽然同前世大同小异,可也做了许多的细微调整。
其中,最特殊的莫过于民间监管部门。
在场的近30名各界精英,以及农民代表,包括大儒在内,就是第一届监管部门的代表们。其中农民代表占据4成、
各界精英代表占据3成、
大儒代表占据3成。
这样形成一支监管奉军各大部门的,民间最大的权力机构。
民间代表权利很大,是真的能撬动一些部门门重要领导的机构,可以直通张学铭这位奉军大帅。当然,这只是张学铭的一种制衡手段。
全力再大,也打不过张学铭。
张学铭来自前世,明白听从底层的意见有多么的重要。
当你是野蛮生长期,可以不管不顾。
但想要走的更长远,走的更稳定,关键就在与民心。
人坐高了,脱离里群众,就是隐患。
所以,张学铭明白,适当的听取真正来自民间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
特意赶在审判日前联袂而来,为的是向奉军大帅,求证一件事情。
那就是!
奉军接下来,是否还要继续开战。
如若继续开战,打谁?打多久?打完了还打吗?
带着这些疑惑,会议已经进行了半小时。
张学铭的态度很果决,打日本、打国军、打英军、打西方列强。
有人同意,有人反对。
这里很多人看不透世界大格局,有些甚至认为安心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但也有人明白,奉军这些仗应该打。
当然。
具体为什么打,能说出一二,但说不出三四,认知甚是有限。
接下来的战役,会更加残酷,战线会拉的更长,却真的能一劳永逸解决很多的麻烦。
为了安心发展,这些仗必须打。
打的一拳开,莫等百拳来!
这是张学铭的原话。
张大帅,老朽今年已是耄耋之年,想请问大帅,这些仗为何必须要打?奉军是军阀,还是百姓的军队?”王永江闻声看去,竟然是三省文学界泰斗级人士,朱青志。
这个朱青志可了不得。
别说是三省,他的门生遍天下,现存的大儒中有一大半都与他有师徒之名。
是真正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
传闻。
早年,还是某届的状元郎,当过大臣的。
向来以清廉文明,在民间颇具声望,算是民间中堪称巨擘的人物。
当初冯庸组建教导部后,下城镇教育理念,第一位拜访的就是这位朱青志。
虽说在朱青志府上逗留许久。
可打开整个三省格局,却是恰恰从朱青志开始的。
这位是真正为民发声的人士质。
张学铭倒是未应答,忽然扭头看向王永江,平静地说道:“既然王督办回来了,就由我奉军三省官银号督办王永江,代为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