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你的历练还不到位,等你看清佛门中潜藏的孽与恶,就懂我说的是什么了。”
莫天歌没有多解释,只是磨着刀,越是研磨,这原本的佛门戒刀,便变得愈发恐怖,而当莫天歌磨刀结束时,戒刀已经变成一柄漆黑的魔刃,磅礴的黑渊之气袅绕于其中!
疯嚣的刀鸣骤起,即便释迦和尚也觉得遍地生寒,而后浑身精血不由自主的蠢蠢欲动,竟有被隔空吸摄走的迹象。
莫天歌随意一挥刀,厨房内存放食材的冰箱皆被刀势牵动,打开门,无数食材飞射而出。
菌菇,笋类,腐竹,面筋,土豆,各式蔬菜被刀势牵引,以盘旋之势,与厨房半空中漫天飞舞!
“为了成为能触及佛祖的獠牙,开始寻回那物竞天择的野性,开始厮杀吧!”
魔刀之鸣回荡着,莫天歌的魔性意志成为了支配厨房万象的唯一主宰,那些食材受到莫天歌魔性侵染,有了一些变化,竟开始不断碰撞,如同掠夺一样,抢夺着同类食材的灵气与生机。
胜利者变得更加品相华美,而失败者则开始枯萎与腐朽!
一个又一个食材化作枯萎的飞灰,散于天地间,最终莫天歌收获了一批也许品质不是最好,但肯定是最野性的一批食材,甚至于,这些食材在黑渊之气的推动下,都开始渐渐发生了一些诡谲的蜕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真正的厨艺,永远是在食材的处理上迈出第一步的!
然后,莫天歌开始对食材进行基础的处理,与此同时,莫天歌也在不断完善着食谱的构思。
他要做的是寺庙斋菜,但也不是普通的寺庙斋菜,而是凝聚佛门恶孽的一道寺庙斋菜。
佛门食素斋的起源,最初源自于佛门恶敌提婆达多的提倡,虽然提婆达多被佛祖轰杀,维持了佛门忌腥而不祭荤的传统,但这般倡议还是在佛门内留下了一些痕迹,后来因为统治者的推动,便渐渐偏向了这一方面。
加上佛门的延绵传承,寺庙素斋之菜,也成为了一大菜系,不断精研之下,有着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的美誉。
只是,佛门素斋菜系虽然年头久远,但在知名度方面,却不如有着类似背景和发展轨迹的孔府菜,甚至于,佛门素斋菜系,一直受到很多恶评,这些恶评不仅源自于佛门之外,也源自于佛门之内。
想到这里,莫天歌勾起一丝笑容,因为他回忆起了前世的一些事情。
窥现今民间的种种,反推当时的历史与人文风貌,这就是民俗学,这是一种研究学问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特定的领域,而以民俗学的角度去窥探佛门素斋菜系的发展,也可以窥见很多历史书上未曾叙说的种种。
佛门素斋之菜的开端,明面上是统治者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也是佛门在当时更好的发展,顺势而为做出的调整,在最开始的时候,食斋被视作一种戒律,一种修持,一种慈悲。
但很快的,这般修持与戒律变质了,而且以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速度,成为了佛门所有恶与孽的承载物与照妖镜。
佛门作为僧团,是要发展的,而要发展,就要权与钱,而这些东西都不是诵念阿弥陀佛就能从天而降的,佛门内设有“知客僧”一职,拉投资,拉赞助,接待贵宾贵客,行迎来送往之事。
贵客携带家眷来访,自然是要留宿款待的,而斋菜自然是越精美越好,如此才能讨得贵客欢心。
伴随着佛门的发展,寺庙斋菜也在这个阶段随之而变,变得愈发精美,但也从简朴之菜,化作了贵族之菜,开始分出三六九等,什么人有资格吃什么等级的菜,那是标的一清二楚的,论规矩森严,还在儒教演变而成的孔府菜之上。
视钱银供奉的不同,千僧斋、上堂斋、吉祥斋或如意斋的套餐一一罗列配对,每一种还分上斋中斋下斋三种层次,花样繁多堪比小白文的力量体系。
这是时代的陋习,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讲究这些,但佛门的一部分恶孽,在于刻意去钻研,并且刻意去推广利用。
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这一套佛门玩的贼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