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弄出来再说。
于是,项羽亲自监工,很快煤矿挖出来很多。
项羽想到了煤矿坍塌事故,所以看着差不多够用了,就暂时叫停了煤矿挖掘的工作。
项羽亲自监督,用铁管连接水源,来清洗煤矿,煤矿是一定要清洗的,否则会出现燃烧不充分,甚至煤炭事故。
因为久居地下,煤炭空间往往都是密闭的无氧环境,这导致遇到氧气之后会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如果不进行水洗处理,那么在将煤炭大面积搬运的过程中,便会形成一氧化碳气体的堆叠,甚至导致工作人员中毒。
所以,项羽安排了简单的清洗。为了防止事故,项羽直接在煤矿旁边500米的位置修建了煤炭工厂,也就是古时候兵工厂。
项羽亲自示范操作,让工匠们学习、观摩。
很快,工匠们学会了简单的方法技巧。
第一步,先把煤炭冲洗干净,去掉一些杂质,让煤炭保持最高的纯度。
第二步,通过把洗干净的煤炭,做成一个个的块状或者颗粒状的煤粒,以加大燃烧的力度。至于蜂窝煤还需要时日,现在是暂时初步利用。
第三步,通过把煤炭放在锅炉内加工,这个锅炉主要是坩埚冶炼。
古代人最早的熔炼铁的方法,就是在一个小型的土炉里,用木炭将铁矿石还原成普通的铁水,这就是所谓的“块炼铁”。
由于熔炼炉低,鼓风能力一般,熔炼后的铁在熔炼炉中的滞留时间很短,所以熔炼后的铁水都是没有液化的、像海绵一样的固体块状。而且只能一次一次的炼,不能实现连续生产,产量很低。后来,炉子就被设计得越来越高,鼓风也越来越好,就能锻造出一块生铁来。
但是这种坩埚冶铁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项羽的记忆中,是不如后来的熔铜技术,使用的是“内加热”,也就是将铜料和木炭放入炉中,然后通过鼓风的方式,将里面的金属熔化。“内加热”的熔炼铜的热效率高于“外加热”,且能获得更好的熔炼结果。
所以后来的人们在使用冶铁采用的也是“内加热”技术。人们会将破碎的铁矿石和木炭放入炉子里,然后也是通过鼓风的方式进行燃烧熔炼,但由于铁的熔点比铜的熔点要高很多,所以在冶炼铁的时候采用冶铜的熔炉就存在着耐火度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也是时间紧急,只能暂时用坩埚冶铁法,先锻炼出来一批再说。
项羽亲自坐镇指挥,效果那是出奇的好。
古时候还没有偷工减料这一说。因为是要杀头的。
明朝朱元璋修建城墙,地面时,每块砖或者石头都雕刻了制造者的姓名,以及制造时间等,所以偷工减料意味着一旦被查,死无葬身之地,诛九族不好说,诛灭三族还是有可能的。
所以,项羽安排了任务之后,工匠们是非常忙碌,非常认真,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或者是怠工。
一切都是井井有条,一切都是全力以赴。即便是很多工匠浑身是汗,满脸通红,也是不敢片刻稍息的。
那个时候,是没有空调的,也没有咖啡,也没有风扇,空调扇什么的。唯一有可能降温的设备是冰块。
可是时间紧急,现在是战争时期,别说冰块,能吃饱肚子就行了,老百姓盼的是个啥,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个太平日子。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这个意思,都喜欢太平日子。
这句话最早在元朝施君美的《幽闺记·第十九出 偷儿挡路》的一句俗语,原名为“[生]乱乱随迁客,纷纷避祸民。风传军喊急,雨送哭声频。[旦]子不能庇父,君无可保臣。[合]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这句俗语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元朝剧本文学通俗文字较多。这句话意思是:宁可在太平年代当一条狗,也不愿做战乱时期的人。
也句话侧面说明了,古代战乱给老百姓造成的心理伤害,老百姓为国家战乱而担惊受怕,人心惶惶。因为战争给民众带痛苦太大,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过上平稳的生活。
冯梦龙《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写道:“ 程万里事出无奈,只得跟随。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所以,战争自古以来,就是百姓厌恶的。
正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项羽,每每想到这里,都是痛心疾首的。
本来,自己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又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