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了盼头,庄稼人做事更加的起劲。
人多力量大,一天的时间,全部收完土豆。
钱为承到处跑,记录着,他有官庄的地形图,那些种植的土豆,他都是知道的,快速的记下产量,都是差不多,每亩地之间的区别就是一石到两石以内。
一位老把式挤过来,大着胆子问,“大人,来年我们是不是也种土豆。”
正在与刘师爷说话的沈清和,露出一个和善亲切的笑容,“对,明年威西治下的百姓,至少都得种下四亩土豆与红薯,除了留下自家吃嚼部分,其余的官府要花银钱收,不许私下买卖,一但抓住,严惩不贷。
每户种植了几亩地,官府都是有登记的,可不许私下买卖。”
种子要全国推广,前期也是肯定不能私下买卖。
“是,听大人的。能种就行。”
听说官府花银钱收购其余的,老把式心中还是有忐忑,有些担心官府贱价收购,只是又觉得不会,毕竟沈大人是个好官。
长绒棉如今不急着推广,没有那么多田地先种它,只能等两三年以后再说。
刘师爷也知道大人的计划,他也是参与者与制定者,对于眼前年轻的大人,他更多的是佩服。
要不是大人心系百姓,怎么会到处打听高产的粮种,每一个异域商人他都不愿意错过,发现新事物新物件都仔仔细细反复的问询,有什么用,怎么做的或者怎么吃,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错过。
他跟在大人的身边,见过很多次这样的询问,唯一遗憾的是,大人寻新良种,土豆,红薯,长绒棉时,他不在身边,没有亲眼见证,颇为遗憾。
不过他当天就看到了新良种,大人妥善安置着,包括育苗,大人都是带着佃农亲力亲为,毕竟大人问的仔细,只有大人知道大概怎么育种,虽然是第一次磕磕绊绊的,出现几次大人也记不准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没有错。
他全程参与,跟在身边,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作者有话要说:在汉代一斗约为2公斤;在唐代一斗约为6.25斤=3.125公斤;一石约为62.5斤。
宋代的一斗约为11.84斤=5.92公斤;一石约为118.4斤。
在明朝一斗大约为18.25斤=9.125公斤;一石约为182.5斤。
现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12.5斤=6.25公斤,一石米=125斤=62.5公斤。
山山用宋朝的一石为计量单位,好算数,把一石干脆四舍五入算120斤,勿喷。
第118章 倒霉庶子(09)
他全程参与, 跟在身边, 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一点点的记录, 他还每天都要跑一次地里,辛苦是辛苦,可是值得。
按照沈清和教的方法, 保存土豆。
官庄的一天收完,第二天, 沈清和自己地里的, 开始收。
人没有昨天的多, 但是种的比官庄多。
要全部收完得有几天的时间,沈清和站在地里,扫视一遍土豆地,全是自己的,真好。
他既能推广土豆, 还能赚上一大笔银钱,这些都是土豆种子。卖给各地, 进项不会少。
钱为承坐在书房给镇国公报考昨日的所见所闻。
“真的能亩产十六石半?”镇国公惊讶的问, 他生平还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亩产十六石的粮食。
“公爷, 确实是, 属下是亲眼见证, 不是只有一亩地,而是种土豆的所有地都是差不多,区别也就在一石至两石的误差, 不会有错。”钱为承拿出来他的记录本,上面写的清清楚楚。
镇国公接过记录本,仔细阅览,按照记录的,产量确实有十六石半。
“沈大人还说了些什么?”
“大人说,此土豆不但在饥荒时可以做粮食吃,平日里也可以做菜吃,还有各种做法。也是一道平民佳肴。”
钱为承最为惊叹的就是在这里,能做粮食还能做菜吃,确实不错。
“还能如此,看来他是用了新的,明年即使大旱,威西应该能安然度过。”镇国公最担心的就是军中粮食不够,想不到女婿种的新物种能真的有如此高的产量。
之前女婿让他多储备粮食,现在有高产量的土豆,应该来年即使大旱,他们也能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