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志怪笔记之羊脂玉镯 > 第7章 南直隶(一)

第7章 南直隶(一)

苏柠心里觉得狐疑极了。一切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小姑娘说话的方式文雅古致,明显不是当代00后,留的地名听来也是古代行政规划。若说这是个梦,按照马克思的唯物理论,物质决定意识,人怎么可能梦见超越自己认知范围的地名?若说这不是个梦,那一切就更加无不从解释。

恍惚间,苏柠极力想回忆起小姑娘的样子,但是用尽全身气力,怎么都想不起来。大脑被挖空的疲惫感阵阵冲刷过来。

午后,苏柠开始查阅资料。

一切要从“南直隶”这个词眼儿开始查起。

“直隶”指的是皇帝周围的地区,或者说由中央王朝直接管理的地区。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首都的称呼习惯并不一致。周代国人常说天子所在为“京畿之地”,以一“京”字代称首都;而汉代文献中,则更习惯以“都”字指代本国的行政中心。《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杨伯峻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意思是,“都”字指代首都,“城”字则另有词义。及至唐代,国力鼎盛,中土大唐、首善之都,可谓聚天下华宝。昭昭国运,如日中天,因此唐人自诩长安、洛阳为“神都”“天京”。

通查中国历史,以直隶代称首都的,当属明朝。朱元璋建立以后,沿用元朝行省制度,将地方区划进行改良,首都初设在南京,古称直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由于无法面对南京城底朱氏子侄冤魂,干脆以天子戍边为由,将整套中央政府编组全部迁入北京,因此,形成新的直隶。

燕王迁都后,囿于朱元璋已经葬在南京,朱棣不敢冒然降低南京城的行政地位。因此,仍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虚化的政府行政序列,并依旧称呼南京为直隶。由此,明朝名义上有两个首都。为方便区别,世人习惯上分别称为南直隶和北直隶。由此一来,北直隶指的便是河北省,南直隶则是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

那么,这么说来,小姑娘是明朝南京人吗?

苏柠顿时又觉得一阵儿认知匮乏的无力感。因为,她突然想起来,去年跟从导师去南京大学做学术交流,有这么尴尬一幕:同行师兄是一个广东人,口音浓稠,吐字铿锵,被组委会邀请做专题汇报,而与谈点评的老教授是一个南京本地人,一口清脆甜糯的南京话,一开口如同昆曲一般。两个人、同一个话题,一阵你来我往热情交流,其实谁也没有听懂谁。急得座下一位惯常听普通话的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举手要求组委会安排翻译,场面好生有趣。

苏柠之所以有此联想,是因为:突然想起来,小姑娘的口音实在是太容易沟通了。明朝、南直隶省、地方小县的一个小姑娘,讲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会很奇怪吗?特别是,话说中种种措辞(譬如“胡同”),分明是北方才用的称呼。

据考证,胡同原是蒙古语中的词儿,是蒙古语的音译,原指有水井的地方。蒙古民族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有源源不断水井的地方,就能形成稳定的聚居区。因此,老百姓称呼大家伙儿居住的地方为胡同。1234年,随着元朝蒙古忽必烈建立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北方蒙古人开始逐步内迁居住在华北平原。蒙汉杂居导致汉语中开始逐渐吸纳胡同这个词汇,并且在北方范围内广泛使用。

据《析津志》记载,当年元大都只有29条“巷通”。到了明代,除了大街外,原来384条火巷也叫胡同。明嘉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内城有胡同900多条,外城300多条。光绪年间统计,内城胡同已经有1200多条,外城则也有600多条。到了1946年,仅仅北京城内就共有胡同3065条。

然而,虽然胡同如此众多,但直到今天,这个词汇也只是在北方地区广泛使用。长江以南,鲜少有地名命之“胡同”。

苏柠越想越急,好不容易的线索就这样断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