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周,隔壁邻居家的熊孩子放暑假了。
邻居家的林老师跟苏柠老妈是同事加闺蜜,是几乎同一时间大学毕业分配到同一所大学开始教书生涯的同事。但是苏柠老妈26岁就生下了苏柠,加上苏柠从小读书早,苏妈如今已经是一位博士生家长了。而林老师当年为了鸡副教授的职称,直到38岁才生娃,家里熊孩比苏柠整整小了12岁,今年才刚刚小升初。
然而,有时候,幸运也是一种能力。
林老师与苏妈都是文科专业毕业,苏妈是东方古典哲学专业,林老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一同来到这家以“理工学院”为名大学教书,成为了单位里明明白白的冷板凳成员。学校里没有这两个专业的专业课,苏妈和林老师就只能上通选课,占用些晚上7:30新闻联播结束后的时段给辛苦一天的大一大二学生们喂点心灵鸡汤。因此,两人惺惺相惜,成了闺蜜。
转折出现在1995年,当时国家大搞“科教兴国”战略,将现代科学教育及基础学科建设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学校为了落实中央政策,提升专业培养的水平和深度,由“理工学院”升级整改为“理工大学”。一字之差,微言大义,将原来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培养院校升级为研究型、科技性人才培养院校。与此同时,学校开始强调各学科内基础理论领域的攻关能力,为了整体支持理工学科的发展,学校特地成立哲学院,重点发展自然科学哲学,并将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科学哲学一并整编改组,纳入哲学院统一管理。
由此,苏妈成为了学校哲学院下的一名教书,开始教授专业课。而林老师所在院系,则一直保留级别为中文系。所属院系级别上的差异,导致苏妈虽然佛系恬淡,但评副教授的时间整整比林老师又早了6年。
一生好强的林老师在苏妈的幸运面前,被撵成了渣渣。由此,在苏柠考上大学那一天开始起,林老师就把苏柠做当了未来培养孩子的对标。立志要让自家熊孩子努力学习,把苏柠“拍到在沙滩上”。
这不,放假第一天。就领着孩子登门,让苏柠给指导作文。
书房里,苏柠盯着初中生的作业正犯难。
“作文?嗯,作文儿。”苏柠嘀咕,“哎,小朋友才写作文儿,成年人要写论文。”
这时候,一个小脑袋虎头虎脑的伸过来。
——姐姐,你会不会啊?
——啊?我……嗯……我不……那个那个,我会啊……
——会还用想这么久的吗?
——我在构思啊?
——那构思出来啥了?
——嗯……构思出……
“哎,真费劲”小脑袋恨恨地撤了回去:“你不会就不会。我直接跟我妈说,以后不来找你了。我自己都快想会了,你还一句话没说。”
——那你说说,你这作文还能怎么美化?
——比如吧,称呼自己的家乡,可以不必那么生硬,可以采用美化的称呼。
——怎么美化?
——你看,称呼家乡广西,可以为“八桂大地”。广西盛产桂树,连片成林。老师说,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诗中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八桂就是指广西。
——哦,这位老师真有文化。那其他同学的家乡都怎么美称?
——嗯,山东是齐鲁大地、河北是燕赵之地、湖北是荆楚大地,四川是天府之土、甘肃是巍巍秦川。
“哇”苏柠开始感叹年轻一代的才华“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现在写个赞扬家乡的小作文都要这么卷么?”
——那,姐姐,你在广东大学同学,又该怎么称呼家乡?
——嗯,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广东嘛,虽然是一个省,但有好几个大型文化圈,岭南文化圈、广府文化圈、潮汕文化圈、客家文化圈,非常复杂。所以嘛,不能称呼为岭南大地、广府大地等,要称也只能称呼为“广东大地”。
——这么直白?
——或者,可以称呼为“南粤大地”。
——如果按你刚才的说法,一个文化圈为一个独立的“大地”。应该说成南粤大地、北粤大地、东粤大地、西粤大地、中粤大地、综合大地、中土大地。
——什么烂七八糟的,跟《封神榜?封神排位似的。认真写你的作文,别东拉西扯!
苏柠有点不耐烦,但话音刚落,又突然自己咯噔一下:熊孩子说的南粤大地、北粤大地,并非是指南方北方各一个“粤”,而是指在“粤”内存在东南西北多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