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他们在完成统一天下的壮举后,李煜自然是要给他的嫡系封侯拜相,士兵和官吏也会获得为数不少的赏赐。
不过北方的蛮族依旧会南下劫掠,虽然李煜他们在接手辽东的边防后,蛮族就再也没有攻破辽东的城池。
尽管如此蛮族也时常南下进行骚扰,李煜对他们的忍耐也快抵达极限,要不是刚一统天下,各地都需要休养生息。
李煜肯定不会就此咽下这口气,不过因为实在没办法攻破辽东的那些城池,蛮族南下的频率也没有刚开始那么频繁。
不过为了防止蛮族是憋了个大招,李煜在辽东的边境布置了很多精锐,火炮与配套用的火药炮弹都准备了不少。
辽东的边军在获得这种配置后,对付蛮族的大军也变得轻轻松松,当然李煜在辽东的布置并不算完美。
因为辽东部分边军的掌控权,如今还在那些将领的手中,不过那些将领并没有丝毫的异动,所以李煜才没有着急收回那些兵权。
当然李煜对那些将领也不是百分百放心,所以必要的防备还是有的,就像边军的军饷便是李煜派人去亲自发放。
所以李煜也获得了边军的军心,因为那些边军从来没有获得过足额的军饷,近几年更是被大景朝廷拖欠了军饷。
辽东的边军也只有那些家丁兵的军饷没有被克扣,这还是因为家丁兵是那些将领的私兵,要不然那些将领照样克扣。
因为家丁兵就是那些将领的私兵,那些将领不仅不会克扣他们的军饷,还得尽可能的供养那些家丁兵。
但李煜自然不愿看到那些家丁兵的存在,所以那些家丁兵不再是将领的私兵,而是在李煜的安排下重组。
对此那些将领也没有进行抵抗,因为他们早就明白这些家丁兵保不住,他们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准备。
所以他们很轻松便交出了那些家丁兵,就连那些将领都没有进行反抗,那些家丁兵自然是更加不会反抗。
那些家丁兵在重组后实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对李煜而言根本就是无足轻重,因为大乾刚立暂时还不缺少精锐。
持续了十几年的天灾也终于停歇,在李煜的安排下各地也开始休养生息,各地的百姓也逐渐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
李虎和马肃是最早追随李煜的将领,他们的爵位也是最高的公爵,而吴佑锦和苏毅则是侯爵。
贾儒和徐空身为李煜的心腹,也是获得了侯爵的爵位,辽东的几个将领因为投靠的及时,也获得了伯爵的爵位。
完成了对开国功臣的封侯拜相后,李煜他们也算彻底完成了对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天下的百姓也彻底认同了李煜建立的新朝。
各地的世家大户也非常的配合,并没有搞出什么幺蛾子,这都是因为当地的世家大户互相制衡的结果。
因为多年的混乱和李煜针对的原因,导致很多世家大户因此而消失,对于这种情况李煜自然是很满意。
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世家大户对此也非常满意,因为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而且他们也不担心李煜会对他们动手。
因为李煜的大乾才刚刚建立,还需要他们这些世家大户的辅佐,所以他们只要不去触犯李煜的底线,他们就必然不会有太大危险。
后面的是其他的内容,中午的时候会改回来。
纵观历史,最高领导人的个性特点往往与这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说是决定性的因素。譬如李自成之于大顺政权,成也自成,败也自成,兴亡都离不开他,因此史书上大顺也被称为李顺。这个短命的王朝统治北京总共四十二天,若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登基算,只一天就弃城而走。如果从西安建国时算起到土崩瓦解也仅一年多,即使从襄阳政权初创时算起,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年多一点,无论怎么看都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那么,大顺王朝流星般骤兴暴亡的主要原因在哪儿呢?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兴亡的关键还得从李自成本人的性格特点说起。
性格缺陷一:短视。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似乎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全身心都松弛了下来。面对迫在眉睫的危险和隐患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他好像压根就不理会或不知道关外那支虎视眈眈的八旗军,大概在他看来这些土酋不足为虑吧,因此上,对镇守山海关手握重兵的辽东总兵吴三桂便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也派人带着吴父的信,封侯赏银,前往招降,但打心里还真没当回事儿,这从他后来的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