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客气,“别人一动,你们就自乱阵脚,让团队怎么办,公司怎么看。”
张嘉乐虎目扫视之下,俩人虽神色不甘,到底没有硬顶嘴。
“眼下对方掀起舆论争端,无非各执一词打口水仗,只要青食没有把柄,他们就不能拿青食怎么样,此时去开拓渠道,等同伸着脖子让人宰,无论渠道方是否愿意跟青食合作,都要吃个亏,这个亏一吃很难弥补。
如果只是为了面子不要里子,那公司的成本等同白花,订单做了不如不做。
若是之前我不在,你们手忙脚乱还可以理解,我在办事处,一切事情我决定我承担,还慌什么?”
他冷冷道:“加快国际标准的申请,通过之后细化地方检测,足够青云扫尽杂声,至于跟谁合作的事,集团会安排,没叫你们安心做事就是。”
接轨国际之后,华夏努力推动诸多标准和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不过此时要申请,还是找国际组织更快,累积经验更多,批准后认可的地区更广。当然,随着华夏融入全球化脚步加快,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更强,国际组织都能找到分支时,便不需要舍近求远。
得空时候,张停悄悄劝告张远径,不要发牢骚,不要表露不满。
“老话说,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张总是贸易总经理,代表集团坐镇办事处,摆明要把这件事处理到位,做下属的天天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真以为天高皇帝远,想干嘛就干嘛么?你也不是想当土皇帝呀,怎么做这么不明智的事。
老老实实把事情办好,圆满解决欧洲出口的问题,打报告申请调回香江或者内地,集团会不同意吗?干什么现在吵闹得不行,我说实话,旁观者清,张总是真有涵养,否则第一个砍了你祭旗,谁都说不了什么。”
张远径别扭不行。
“我也不是针对张嘉乐,就是心里不舒坦。”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立刻解决办事处的麻烦,只要提出来,我们都帮腔,站在你一边,若是你没有,也得照着张总的意见,先申请标准审核,再追求跟大品牌合作,那就闭嘴好好做事。
起码我们推进一点,工作就有一点成效,而不是阴阳怪气逼迫张总,说到底他才是上司,是领导和管理我们干活的,别颠倒主次。”
就在张停循循善诱之时,青食总部的争论也告一段落。
从一开始这场争论就是畸形的。
它不是饮品、零食、粮油这些事业部之间因为未来发展的规划,对公司资源的争夺,也不是研发中心、市场中心、供应中心这些职能部门因为自身困难和将来前途,要求更多经费的吵闹,甚至不是陈清厂、玉阑厂、江分花分这些生产基地对项目落地的争取。
而是尖子生、优等生、后进生之间的矛盾。
通俗形容,有点类似学生分班,以成绩将学生分成火箭班、精英班、平行班,此后好班全是水平高超、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学校更重视,管理更严格,提供更多资源倾斜,希望他们给学校带来更多名校升学率。
这种情况下,职工尤其是管理层被彻底分化,谁拿到潜力项目,谁做出优秀成果,就会拿到更多的好处,若只是这样还好,关键要比拼,也许项目很优秀,但是排不进前列,就可能被青食无情抛弃,或是扔给青创,若是出售。
趋势一摆出来就是要卷要拼的。
沈向军、安晓杰、梅娟这些新加入的职工当然乐意拼,他们选择青食说白了,就是奔着钱程来的,只要付出有收获,就愿向前辈范兴宗学习,把自己当成一块砖,玩命做事。
但有些人不一样,王浩峰、马一鸣、赵程这些紧跟袁晓成脚步,前后抵达青食,从无到有建立起偌大基业以后,自觉劳苦功高,该以功臣之位优哉游哉,却还要面临项目移交,部门被裁,新人上位重重危机,岂能甘心?
他们簇拥着袁晓成闹事,矛头直指杨朗,说这个外人胡搞,乱我基业等等,然而他们越是这样,越让杨朗觉得他们乌合之众,更想把他们撵下去,换上新人。
袁晓成自己很矛盾,一方面他做好了卸任准备,把位置留给更有本事的新人,就像当年的陈清酒厂,当青食只是一地一区域的企业,他咬牙努力还是有把握维持住大局的,可要再大,市场再广,就左支右绌,不服不行。
可另一方面,他同样觉得杨朗太独,没有一点和睦团结的意识,照他风格做事,即便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有用就用,没有就扔,真就能把青食越来越好吗?
诚然,青食面对市场得有竞争力,得有冲劲,不能让职工有懈怠懒惰,躺在功劳簿上舒服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