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为哥哥亦柏的手机事情烦神,而且确实也折腾了好几个月时间,我想关于手机的吐槽,文章都大概有好几篇吧,但是从上周哥哥亦柏确实纠正过来了,上周的周考恢复到第一的位置。
哥哥亦柏这周回来明显感觉比以前认真些了,我开玩笑道,抢回领地的感觉如何?哥哥亦柏笑了笑,没说话,说到大考再看。
哥哥亦柏确实比去年低调了少许,去年他是他们班的招牌,这几次考试,因为不用心,或者粗心的缘故,又或者手机的影响,错失了好几次第一,明显感觉这几失利对他有些许影响,但是现在又夺回了第一,看他如何巩固这个第一了。
是呀,这个学期过来,他们班那几个名不见传的孩子,上升得很快,学习这个东西真是不进则退,你以为你保持当前的水准就可以了,实际上别人在努力超越,无形中,你保持当前的水准也是种退步。
这个周末回来,哥哥亦柏恢复到当年没玩手机的尽头了,娃爸邀赏地问我,说这是不是他的功劳,算是吧,虽然我不大赞同娃爸的妥协,可是娃爸温和地坚持效果貌似还可以。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骨子里的荷尔蒙让他想冲破爸妈的管教,想变成一个真正地大人,可是孩子们的在荷尔蒙的指引下的举措有时候觉得他们是可笑,但是我们不是从那时候长大的么?
但是看到哥哥亦柏这周的蜕变,我还是挺开心的,希望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读书这个事情,我一直认为是个马拉松,一时的优秀没什么,持久的优秀才是永恒。
昨晚跟朋友聊到孩子们的读书问题,中央教科院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是,他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这跟人们的认知是否大相径庭?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挖掘孩子的自驱力,保持热爱地去自己喜欢的科目,未来才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