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逮捕三千七百多名土绅,打入大牢,准备押往京城治罪。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八岁的玄烨登基,是为康熙皇帝。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受先帝之命,辅佐幼小的皇帝。
朝廷接到奏疏后,索尼、鳌拜等正好趁机整治这些与朝廷离心离德的江南士子们,于是下令:
凡欠钱粮者,无论多寡,为官者降级,有功名者废黜!
很多士子被戴上枷锁,杖击鞭打,斯文扫地。
《清史稿》记载:“六月己卯,江苏巡抚朱国治疏言苏省通赋绅衿一万三千五百十七人,下部斥黜有差。
叶方霭就在其列。《清史稿》说叶方霭“江南奏销案起,坐夺官。”
其实,叶方霭家中所欠赋税折银仅一厘,却要面临除功名、降级的处分,所以,心中不服!
他上疏朝廷,陈述冤情,其中说道:
“一厘之银,只不过现在制钱一文。怎么有四十余两之银悉已完纳,独欠一厘,还要受降职处分?请求细加查核。然而,他的奏疏被朝廷驳回,不仅被革除了功名,而且还被降级使用,授上林苑蕃育署丞(管理饲养禽畜之事的小官)!
于是,民间就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的典故。
........
如果大明的朝廷能有这样的对待赋税拖欠的处理手段和魄力,怎么可能到了明末的时候崇祯皇帝还需要找自己岳父借钱?
当然,这其中还有明朝最大的问题一有功名的读书人和官绅都不纳粮的搞笑举措。
但赋税的拖欠,也同样是其中非常严重的问题!
很多富户本身没有功名,但他们会依附或者跟有功名的读书人结为连理,有的甚至想办法让自己的财产在有功名读书人的庇护下。
从而免除赋税!这种风气,在明朝的时候,是最严重的!
十个富户,起码有九个甚至全部都不用交税。
无比沉重的苛捐杂税只能压在百姓头上,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
到了那个时候的大明,就已经真的跟元朝末年的时候没什么区别了!
朱裕跟朱元璋讲清楚了其中的利弊,尤其是赦免拖欠的赋税这样的举措,只会让更多的人生出拖欠的心思。反正老朱家能生,生几个皇子,就少缴了好多好多赋税。
其他的百姓看到别人都少缴纳了那么多,当然心里不平衡,自然也会有样学样,直接拖欠!
久而久之,拖欠的赋税,就会是一笔极其巨大的款项!
“重八啊,你还是心太软,太年轻了!
“让二哥来帮你处理大明赋税拖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