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这一切减免税都是地方豪强在帝国身上吸血!
这种风气直到清雍正清查钱粮,追补亏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才扭转过来。
曹雪芹家就是这么败了,这也直接导致雍正在后来文人笔下面目可憎。
明朝税收结构中的税粮基本计量单位「石」,用来征收税粮的单位「税亩」,每税亩的基本税率,以及税收管理中的减免税和逃税现象!
很多后世的人,都曾经讨论过。
为何鞑清的时候,对赋税拖欠的惩罚那么严重,为何鞑清的时候不像明朝那样,从富户手中收不上来钱?
外族入主中原,可不会手软!
清朝时期怎么对待赋税拖欠的人?
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应是天下学子孜孜以求的梦想。
为何民间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呢?
说来,这就与清朝时期苏州名土叶方霭有关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沧浪亭,有一座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镶嵌“五百名贤图传赞”碑刻,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
其中,有苏州名士叶方霭的画像,上面的评语说“义释太极,敬陈八箴。
文章报国,模楷艺林”,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闪光之处。
叶方霭是苏州昆山人,在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而立之年的他,在殿试中被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叶方霭感激涕零,写下《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一诗:“麻衣席帽满尘埃,亲荷先皇衅沐来。敢道齐贤留异日,屡称苏轼是奇才。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髯恨不回。今遇吾君重拂拭,孤桐果否爨余材。”
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叶方霭,没想到两年后却遇到一场厄运!
这与清初的“江南奏销案”有关。
奏销,是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上报户部,以注销欠缴的钱粮。
而这个案件的始作俑者是朱国治。
就在叶方霭探花及第那一年,朱国治出任江苏巡抚。
此时,正赶上郑成功举兵北伐,包围江宁(今南京)。
于是,朱国治以此为借口,加重赋税,四处敛财,人送外号“朱白地”。
清初,因四处征战,朝廷严令各级官员加紧征收钱粮!
如有推诿拖欠,一律冻结官员的升迁调转,如在限期内仍无法补齐积欠钱粮,或革职拿问,或降级处分。
江南一带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有“天下粮仓”之称,自然是在征收钱粮中首当其冲。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承担了江南税粮的大半,士子百姓也是不堪重负。一些士绅豪族千方百计逃避税赋,有的买通官府中的书吏、衙役,长期拖欠钱粮,有的迁徙户口躲避。这样长此以往,越欠越多。
朱国治是一个有名的酷吏,为了自己的仕途,在执行朝廷政策时更是变本加厉,有恃无恐,他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拖欠钱粮的一万三千多名乡绅、生员和衙役登记造册,上报朝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