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下至地方乡村,只要有“词讼追呼、租税徭役、出纳会计”,胥吏们便有勒索民众的机会!
司马光说北宋百姓的破户败家,胥吏们要负大半的责任,这或许是夸张的说辞,但这夸张的背后,实潜藏着对“制度病”的无可奈何!
“朝廷认为”或者说“朱元璋认为”胥吏的工作原本应该是民众承担的事务,因此没有薪俸,也不给予任何特权!只不过是所谓的庶民之官!
胥吏是从普通的应聘者中招募的,若问民众为什么会踊跃应聘没有报酬的岗位?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捞到油水!
在物资的出纳以及办理诉讼事务之时,胥吏自然要收一些好处,其实在几乎所有的事务中,他们都会主动暗示接受贿赂!
换言之,只要朝廷坚持认定胥吏的工作属于民众应该承担的劳役,而非朝廷应该承担的行政成本。
并且坚持将这种行政成本转嫁在民众头上的话.....
胥吏便很难转型为拥有固定月俸的编制中人!
没有固定月俸,便意味着胥吏无论品德好坏,均会在日常工作中勒索民众。
没有正规编制,便意味着上级衙门无从知道下级衙门究竟有多少胥吏!
甚至连本衙门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胥吏!
后世的人研究胥吏问题,一个极大的难题便是无法知晓衙门中胥吏的具体数量!
有人依据方志资料,试图统计明代凤阳县的胥吏数量,得出的数据是至少有三百八十九名!
官吏比大约是七比四百!
同时仍不得不承认“这个数字只是粗略统计,估计实际数字比此数要多”!
没有人事档案,连具体人数都搞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针对胥吏的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亦即无法建立正规的胥吏监督机制。
没有正规的监督机制,胥吏的贪污腐败便无法得到缓解!
在这场制度病里,朝廷规避掉了养活至少数十万胥吏的薪俸成本,代价是百姓们不得不承受无处不在的胥吏之害!两宋如此,朱元璋的洪武时代也是如此!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