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以智慧。为淫怒痴。而讲说法令致妙行。若有众人住于邪法。便为演示平等之教。为诸如来所见覆盖。众生之类皆得蒙赖。一切诸魔不能得便。逮睹诸佛无所挂碍。敢可遵修皆成如来清净之行。如此之义何因致乎。
佛告宝髻。善哉善哉。族姓子。乃问如来如此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解说。诸菩萨等所行清净。宝髻菩萨。与诸大众受教而听。佛告族姓子。菩萨有四事法所行清净。何谓为四。一曰行度无极。二曰常当遵修诸佛道品。三曰具足神通。四曰开化众生。是为四。行度无极。所可劝助。靡不周普入众德本。道品法者。游于大慈。晓了应时慧之所入。具神通者。分别人民心念所行善恶之业。化众生者。大哀坚固。明识志性之所归趣。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施度无极所行清净。谓所可习悭贪之心。皆弃捐之习布施心。已能放舍坏于贪懿瑕秽之事。兴劝布施。一切所有惠而不吝。彼行施已。而于四事不造若干。何谓为四。一曰众生之类无有若干。二曰一切经法不各各异。三曰所可劝助亦无差别。四曰志性所施亦无若干。彼何谓于诸众生无有若干。不兴此念吾当施某不施于甲。施某福多施甲福少。厚施于某薄施于甲。好供施某趣施于甲。常当施某时一施甲。亲自斟酌授与于某。不自劳身授与于甲。尽用施某粗施于甲。此人奉戒斯人毁禁。此人众佑斯人寡佑。此人能毕众佑之德。斯人不能。此人修正斯人行邪。此人奉行平等之业。斯人堕落反邪之业。佛言。如是族姓子。菩萨布施。皆当弃捐如是辈心。修平等志不怀若干。常念众生等心应之。而以开化平意识戒。慈悲喜护无所遗忘。所谓等者。犹如虚空都无增减。是谓众生无有若干。佛告宝髻。何谓诸法不各各异。假使说法而宣平等。亦不念言。奉修法者吾当与经。不能顺法则不授也。若使普备一切法者。吾当与之。不能具法吾不与也。欲兴道教行法施者。施于凡夫不谓损耗。施于圣贤不谓长益。又计诸法本悉清净等无差特。以是之故所施当等。是于诸法不各各异。彼所施与供养之具。有所劝助亦无若干。若布施时不作此念。吾当获福望于帝释梵天人位。不愿国主豪尊长者。亦不慕求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志饶财珍宝重货眷属侍从。亦不贪羡五趣生死。所周旋处。不求声闻缘觉之乘。敢可所施则用志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劝助而不差别。诸可放舍。志性在道无差特心。合会别离初无增减。不望相报。唯欲开度诸不及者越于彼岸。其心质朴而无谀谄。怀抱笃信内性淳淑。未曾悔变。施所珍爱其心欢喜。若有来求意能惠与。益用悦豫。是族姓子。志性所施亦不别异。斯谓菩萨施度无极无有若干。
佛言。复有八事。弃捐邪径行布施业。何谓为八。不见吾我。不见有人。不见有寿。不见断灭。不睹有常。不住三处。不见无处。若布施者。则当严净于是八事。菩萨布施弃四住业。何谓为四。一曰舍于非法。则以经典开化凡夫。二曰舍声闻意志于大道。三曰舍缘觉法修于平等。四曰远于止处诸所倚着。是为四。当复离于四事思想。何谓为四。一曰常想。二曰安想。三曰净想。四曰我想。是为四。复有四事。为清净施。何谓为四。一曰身净。二曰言净。三曰心净。四曰性净。是为四。复有三事施。越诸挂碍。何谓为三。一曰舍于悕望。二曰弃捐怀恨。三曰离于小乘。是为三。复有三事。舍于应施离诸恐惧。何谓为三。一曰贡高。二曰轻慢。三曰魔业。是为三。复有四施以法见印。何谓为四。一曰内空。二曰外空。三曰人空。四曰道空。是为四。复有四施专惟精进。何谓为四。一曰饱满众生。二曰具足诸佛之法。三曰备悉成就相好严容。四曰净治佛土。是为四事。复有四施心常不舍。何谓为四。一曰意常念道。二曰常欲见佛。三曰修于大慈。四曰灭除众生尘劳之秽。是为四。复有三施严净道场。何谓为三。一曰净我。二曰净人。三曰至道场净。是为三。复有四施所与清净。何谓为四。一曰以慧布施。二曰则能可悦众生之心。三曰晓了劝助。四曰明解观察经典。是为四。佛告族姓子。是为菩萨所可修法施度无极致清净行。
佛告族姓子。菩萨行戒度无极。有一事致于清净。何谓为一。解菩萨心而无等伦。其心超过一切世间。最尊无比。越诸声闻缘觉之意。心能降伏一切诸魔。入于众生。所至名德为无量宝诸遵习法。普有所护心未曾忘。是为一。复有二事。戒度无极为清净行。何谓为二。一曰常怀慈愍无害众生。二曰心志于道调柔性行。是为二。复有三事戒无极净。何谓为三。一曰身净。净身三事戒无阙漏究竟备悉。二曰言净。一切所说无有谀谄。三曰意净。蠲除诸秽贪欲危害。是为三。复有四事戒无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