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在信中还鼓励曹操,他说将军你总想万无一失,你要卸下这个心理包袱,你才能出奇制胜呢。
许攸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
许攸是怎么登场的呢。许攸向袁绍进谏,但是袁绍不听他的。
这个时候,许攸的家人又犯法了,孩子老婆被抓起来了,许攸不仅进谏受挫,家里还出事了。
所以许攸就直接跑了,他辞职了。
许攸的叛逃使整个战争的形势迅速反转。许攸就秘密地告诉曹操,他说袁绍的第二批粮草,就屯在袁军大营以北的乌巢。
如果咱们偷摸地突袭,毁了他的粮草,不出三日,袁军不击自溃。
于是曹操带着五千精兵出发了。就火烧了粮草。
把袁绍的家底儿给烧没了,到了冬十月,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回去了。
如果许攸继续留在袁绍那边,或许官渡之战的历史就会重新改写。
袁绍手里面本来是好牌,最后就打得不行了。在袁绍的阵营里,原本是有很多能人的。那为什么就走到了这个地步呢?
因为他把身边的能人都没有很好地用起来,先说他身边的能人田丰吧,一个智囊,还没开始出主意,就被袁绍下了狱。
再说另外一个颜良、文丑,河北的名将,刚一上场就死了。
许攸作为一个谋士,也不想跟着他了,奔曹操那边跑了。
沮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一直在出谋划策,可是袁绍根本就不听他的。
沮授一共是五次献计,第一次献计的时候,沮授反对发动这场战争。袁绍就不高兴。然后这时候又有人进谗言,于是袁绍就更不高兴了,所以他就把沮授的军权给削弱了。
沮授第二次献计,是袁绍派出颜良的时候,沮授不同意,他说颜良虽然勇猛,但是他生性鲁莽,绝非统治之才,不能独当一面,你不能用它。但是袁绍没听,结果颜良被斩于马下。
沮授第三次献计,是袁绍下令渡河,追击曹操的时候,沮授出来阻止,但是袁绍又没听他的,结果文丑牺牲。
沮授第四次献计的时候,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沮授说这个时候我们要和说要和曹操比时间,比粮草,比军饷,所以要打消耗战,要消耗对方,袁绍依旧没听。
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听。哎嘿。
沮授第五次献计,战争已经到了决战阶段,这个时候,袁绍的第二批粮草到了,沮授说这个时候要严防曹操夺粮,可是这个时候袁绍根本没当回事。
曹操啥都听,而袁绍啥也不听,这不就完蛋了吗?这不就。
曹操善于听从建议,而袁绍不善于听从建议,对于袁绍来说,他的错误是他好的全不用,对的全不听。
所以袁绍的失败,源于他用人的不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以要做一个伯乐,就得有强大的内心,他得在心里建立正反两面信息的数据库,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多听从正确的意见,不要把自己身边的好人都给霍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