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秦天的声音再次响起。
“建安二十四年,司马懿开始辅佐魏太子曹丕,所出谋略皆能达到奇效,深受曹丕信任。
后荆襄之地粮食缺乏,司马懿向提出用屯田的方式来解决,被曹操采纳。
荆州刺史胡修蛮横无礼,南向太守傅方骄奢跋扈,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将这二人罢免官职,但曹操并没有同意。
后来关羽水淹七军,胡修和傅方二人率军投降,导致荆州丢失,曹操才后悔莫及。
关羽生擒于禁后锋芒大盛,而许昌距离樊城比较近,曹操为了避其锋芒,想要往北迁都。
司马懿得到消息后,劝阻道:“于禁失败,乃天灾,而非战术失误,并不影响整体的局势。若此时迁都,无异于向敌人示弱,更会失去淮河一带的民心。
刘备和孙权结盟,看似亲密无间,其实各自相互戒备,相互忌惮。如今刘备夺取荆州,关羽目中无人,必定会让孙权心生忌惮。
只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孙权必然会对关羽出手,则我们的危机便可以解除。”
“如何创造机会?”曹操问道。
司马懿道:“关羽刚打了一场胜仗,气势正旺,而关羽目中无人,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会对樊城出兵。
一旦关羽出兵樊城,孙权必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出兵偷袭关羽。
如此,根本不用我们一兵一卒,便可解除关羽的威胁。”
曹操听后,这才放弃了迁都的打算。过不多久,关羽果然率军攻打樊城,而孙权也派使者给曹操送信,说他会出兵偷袭关羽后方,让曹操保密。
不过,曹操却听从董昭的建议,将这个计划透露给了关羽,关羽大败,樊城之围解除。
看到这,众人皆感叹,不愧是天下第二的谋士,将孙权和关羽都算计得死死的。
周瑜,鲁肃,吕蒙,长沙孙坚等人,皆皱起了眉头。
面对这司马懿,从有一股心惊的感觉。
这并非是才能上的绝对压制带来的感觉,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
“日后面对这司马懿,定要万分小心才行。”
“这货太银了,是一点人事都不干啊。”
众谋士心里暗暗想到。
这时,秦天的声音再次响起。
“不久后,曹操觉得荆州遗民,和颍川屯田的军民,距离吴国和蜀国太近,为了以防万一,想要将这些人全部迁走,遭到司马懿的劝阻。”
画面中,只见司马懿躬身道:“丞相,此时迁移他们,会让民心无法安定。如今关羽刚被击破,那些逃亡之人也都在观望。
若此时将那里的人迁移走,既伤了当地的民心,又让那些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再回来,得不偿失。
曹操闻言,听从了司马懿的劝阻,那些逃亡者果然全都重新归降。
延康元年,曹操病逝,朝野震动,司马懿负责处理曹操的丧事。后来助曹丕即位魏王,被封为河津亭侯。
后来,孙权领军往西,魏国百官认为孙权是去攻打荆州,而樊城和襄阳两城粮食不足,无法抵挡吴国大军的进攻,希望能将曹仁召回,放弃这两座城池,去宛城驻守。
司马懿劝阻道:“孙权刚击败关羽,与蜀国结怨,此时肯定会和魏国交好,不会来进犯我魏国。襄阳是水陆交汇的重镇,决不可放弃。”
曹丕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让人将樊城和襄阳二城的兵力和百姓撤走,并将其烧毁,以防落入孙吴之手。
然而,孙权最终却并没有来攻打荆州,曹丕这才后悔莫及。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谨记父亲曹操的叮嘱,不敢让司马懿领兵。
黄初五年,曹丕攻打孙吴,司马懿奉命留守许都;
黄初六年,曹丕再次攻打孙吴,依旧命司马懿镇守许昌,负责后勤。
黄初七年,曹丕病危。临终之前,命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共同辅政,并对曹叡说道:“对曹真,陈群和曹休三位重臣,一定要深信不疑,对司马懿一定要警惕。”
曹叡登基后,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不久后,孙权得知曹丕已死,派兵进攻襄阳和江夏郡。
司马懿奉命率军迎战,大败孙权,斩杀张霸,杀敌一千多人,因功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司马懿奉命驻守宛城,督管荆州和豫州军事。
看到这里,天下之人无不感叹。
“这司马懿太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