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墓前跪下,久久不肯抬起头。
良久,他把一杯酒倒在墓前的地上,开口说道:“大哥,我来迟了,不曾见你最后一面。我现在已不同往昔,时代变了,我牢记你当年的教诲,自当精进,匡扶正义。”
说完,泣不成声。“多亏大哥当年厚爱,赠予黄金二百两,白银五百两,得以成为安生立足的第一桶金。如今云南王有难,我与二哥自当前去支援。二哥昨日已率部下前往,弟特意来与大哥辞别。”
原来,这位陌生人就是当年的土匪二头子吴异之。
他的二哥吴学用,目前受云南王秘密托付,潜伏在两棵白菜的部队里,伺机而动。
“不知今后何日再来相见。大哥九泉之下望望保重,弟去也!”
顿时,突然天地间刮起一阵大风,一阵飞沙走石过后,朱异之睁开了眼睛。
突然他的眼前一亮,坟前竟然躺着一棵新鲜的小白菜。
想起来时的路上,一位仙风道骨的命理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遇棺升官,逢菜生财。
说完,朱异之连磕三个响头,辞别而去,不在话下。
墓里长眠不起的便是老屋的第一代主人,他叫爨尧旸。
爨尧旸出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爨尧旸自幼聪慧,觉悟很高,五岁入私塾,六岁时便能熟读和背诵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与李渔的《笠翁对韵》。
十五岁那年,爨尧旸考中了秀才。三年后的秋天,爨尧旸又参加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后来到杞麓府上任县丞一职。
20岁那年,爨尧旸联合兄弟爨尧维、爨尧锋三人,举全家之力,选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老宅。
阿婆的爷爷,他的阿爸就参与了这座老屋的新建。
老宅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现“纵四横三”的布局,为滇南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两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
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共有房屋199间。
各房间门门相通,院院相连。亭台楼阁、过道门洞,层层叠叠。
某一花厅内,高悬一匾联,上书“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
据说,是为纪念参加滇西抗日战争牺牲的先人所建。
老宅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宅子自正门进来,越往里走,变得越高,加之轴线偏斜,于是形成了外面人看里面不清,里面人看外面一目了然的奇特格局。
屋舍总高九米多高,全部是土石木结构。地基是用坚固的花岗岩筑成的,上面是白泥浆土筑成,再上面是木头结构,最上面由青瓦覆盖。
阿婆说,有一年,省里的建筑专家前来考察这座老屋。感叹它的建筑特色为全木结构和榫卯结构。整座屋子没有一颗钉子,一块铁件。
即使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处于地震带上的这座小城,经历过一次7.9级的大地震,老屋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可见固若金汤。据说修建时,老主人是从外省请来鲁班的嫡传弟子,由他亲自总揽全局施工的。
每一根立柱下面各有一个圆形大理石。据说大理石下面各自镇有一枚古币。
老宅耗资无数,历经十年有余,终于建成。搬入新居后,爨尧旸的妹妹爨尧君,16岁那年,嫁给了临安府一户书香世家的弟子。
一年后,爨尧旸娶了当地彝族地主家的女儿为妻。第二年,生了长女爨瑾瑜,长女三岁时,生了长子爨瑾泉。
至此,爨家老宅屹立在滇南这块秀甲南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