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王孙行(原版) > 第17章

第17章

赵子熙回过头来,打开车内一暗格,里面安安静静地躺着支已然枯萎、看不出形貌来的白花。

他看了会,将那暗格合上,看着窗外斜阳下绵延芳草,若有所思。

松风边为他斟茶,边壮着胆子问道:“公子,马上就要到龙门驿了,你可还有什么物什要留下给苏公子?”

赵子熙摇了摇头,淡淡一笑,“留也无用,留也难堪。”

松风眼眶一红,“公子,此时怪不得你,你切莫过于郁结。”

赵子熙冷笑一声,“我与景明之事,纵然惊世骇俗,倒也并无过错。然而到了今日这般田地,却只能怪我。是我情不自禁,才会落下把柄;是我位卑言轻,才会任人宰割;是我暗弱无能,才会护不住他……归根结底,是我手中没有权柄。”

有了权柄,便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了权柄,便能片语成旨定人生死;

有了权柄,便不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有了权柄,便不用求而不得生生别离……

他取出先前看了一半的《管子》,冷声道:“来日方长。”

芳草离离,总有枯而复荣之时。

王孙远游,终有衣锦而归之日。

若是两情久长,何愁没有朝朝暮暮?

永嘉二年,赵子熙自石鼓书院回京赴考,连中三元。

翌年,任光禄寺丞,后迁任户部郎中、辰州刺史,于辰州刺史任上剿灭匪患、改土归流、开拓西南边陲,后累进刑部侍郎、御史大夫、中书省行走代吏部尚书。

德泽五年,登台阁为门下侍中。

德泽十七年,任太子太保中书令,内阁首辅,同年加爵为颍川郡公。

承平二十五年致仕,仅留太师衔。

神光三年病逝,谥曰文正。

【番外完】

第25章 番外 人心总是偏的

德泽年间有三大名相——魏国公周玦,颍川郡公赵子熙,定陵侯顾秉。

三人之中,以周玦宦途最为顺遂、封爵最高,从太子伴读起,屡迁太子宾客、江道观察使、黜置使、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又因功封国公,让义兴周氏成为本朝唯一一门两国公的望族,风头一时无两。

以顾秉仕途最为传奇,仅是二甲出身,就从太子舍人到嘉州司马嘉州刺史,紧接着直接升迁为大理寺卿,破例赏玉带金鱼,又在皇帝出征时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尚最终又成了太祖之后唯一一任尚书令,其恩宠可见一斑。

以赵予熙最为扎稳打,无论是投向史党还是帝党,均能破格重用。仕宦六十载,为相四十载,对朝局影响最为深远,甚至到天启亡国之后,其后裔还能成为玄启开国辅政的元后,颍川赵氏更以从龙之功从郡公升为国公。

早在三省宰相定局之时,轩辕昭旻曾与老臣黄雍闲聊,说起,“阁老可知这三人所长为何?”

黄雍想了想,道:“此三子既能拜相,自然均为一时俊彦,若要分长短,恐怕相差不大。非要臣给个考语,那么臣以为以汉初类比,魏国公长于谋略,运筹帷幄于千里之有如留侯;超颍川精于权术,算计人心于方寸之间,有如陈平;顾勉之心思缜密又纯善忠良,能于太平时治天下而无饥饿也可于危难时挽大厦于将倾,当如萧何。”

轩辕抚掌大笑,“阁老如此盛赞,朕先代勉之谢过。都说阁老老成持国,果然慧眼如炬。朕亦有一考语,周伯鸣善谋,赵子熙善断,顾勉之善为,阁老以为如何?”

“正是。”

皇帝的考语记载于起居注,后又流传于后世,广为传扬,而从中也可窥得宰相们的性情一二。

轩辕昭旻是个颇为勤政的皇帝,上行下效,大小官吏们也自是勤勉,凤阁鸾台是中枢所在,阁老们多在此处理公务、议事奏对,每夜都必须有一宰相值夜,以防有十万火急之事。

周玦自从与忘尘叟定情,每日风花雪月,对权位看淡不少,加上一门二国公已是鲜花着锦,为避嫌更是有意无意地懈怠,一年倒是有半年在江南养病。

赵子熙并非东宫旧臣,与皇帝的情分比起另外二人来,简直微乎其微,又背负着身为士族的原罪,一直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故而平日里也只勤勉做事,从不过多出头。

这下子,顾秉就成了壮劳力,他本就心思重,做事做人又力求完备,一个月里倒是有半个多月在值夜,这么一来,原本就不健壮的身子更是羸弱。

终于,在一日顾秉积劳成疾晕厥过去之后,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