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告别了师尊和紫柏山,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咸阳城的道路。
沿途,他见识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心中对水之道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然而当他越接近秦国的边境时,却遇到了一群群逃荒的百姓。
这些灾民衣着褴褛,面色黄瘦,眼中充满了绝望与哀求。
孩童们的面庞上满是尘土,他们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童年应有的活泼与快乐,男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肩上扛着家徒四壁,而女人们则紧紧抱着怀中的婴儿,尽力保护他们免受风沙的侵袭。
郑国渠不忍心继续前行,他停下脚步,向一位看起来年纪较大的男子询问:“大叔,请问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逃离家园?”
老者抬起头,双眼深陷,脸上刻着沧桑的皱纹,苦涩地回答:“少侠,我们来自东部的小村,今年旱情严重,庄稼几乎全无收成,我们只能离开家乡,希望在别处找到一条生路。”
听到这些,郑国渠心中一紧,他想起了师尊的教导:“修行者,应当怀有大爱之心,助人为乐。”
他又问:“大叔,旱情是否还在继续?是否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老者摇了摇头:“官府有发粮救济,但远远不够,我们等不到雨水,只能等死,所以只能出来求生……”
郑国渠心中更加坚定了前往秦国的决心,他知道自己虽不能立刻改变眼前的困境,但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未来的水利工作奠定基础,避免此类灾难再度发生。
他对老者说:“大叔,我即将前往秦国,希望能在那里学习并推广更先进的水利技术,未来我会尽我所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感激地说:“少侠,愿天佑你,你若能成功,那便是我们这些苦难百姓的救星。”
郑国渠微微一笑:“我会记住你们的,希望下次再见,可以带来好消息。”
在郑国渠与老者交谈之后,他继续深入灾民之中,观察他们的状况,他注意到许多灾民的嘴唇干裂,脸颊凹陷,眼睛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
孩童的眼睛里没有了光彩,他们的小手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几乎没有力气哭泣。
郑国渠的心被深深触动,他决定寻找附近的水源,在师尊的教导下,他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感应水脉的方法,闭上眼睛,开始默念心法,慢慢地与周围的自然界沟通,寻找水的气息。
“水脉流淌,源远流长,以心感应,以意引导。”
随着郑国渠的默念,他的掌心开始出现一丝丝水汽,而地面也开始微微颤动,他的面前土壤渐渐湿润,然后渐渐有水珠冒出。
不久,一股清泉从地面涌出,形成了一条小溪。
灾民们被这一幕震撼了,他们停止了哭泣和喧哗,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郑国渠的身上,他们看到了一个奇迹,一个带来希望的奇迹。
水流愈发壮大,清澈的泉水哗哗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郑国渠转过身来,面对着灾民们,轻声说道:“大家快来喝水吧,这里有足够的水源,可以让你们解渴。”
灾民们纷纷走来,他们的眼中充满了不敢置信,一位妇女带着孩子走到水边,捧起水喝了一口,她惊讶地说:“这水如此甘甜,这位公子,您是什么人?竟能召唤出泉水!”
郑国渠微微一笑,回答道:“我只是一名修行者,刚好学过一些关于水的法术,这水可以暂时解你们的渴,希望能帮到你们。”
一位老者跪倒在地,激动地说:“公子真是我们的救星,若没有您,我们不知还要走多久才能找到水喝。”
其他人也跟着跪下,向郑国渠表示感谢。
郑国渠忙不迭地扶起他们:“请快起来,大家都是自己人,我做这些只是分内之事,你们快些喝水,补充体力,希望能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安家。”
郑国渠在帮助了
天色渐晚,郑国渠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迎面而来的是一队队颓然南迁的灾民,他们或步行或乘车,一路向南,希望在秦国找到生存的希望,每一个过往的面孔,都刻满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其中,一队灾民显得尤为凄楚,一位年迈的老妇人蹒跚而行,她的背上背着一个瘦弱的孩子,孩子的眼神显得呆滞,仿佛已经失去了哭泣的力气。
郑国渠上前询问:“婆婆,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何孩子看起来这般憔悴?”
老妇人停下脚步,喘息着回答:“公子,我们是从东边的乡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