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和苏辙永远都是考试的宠儿,当初进士科考试,苏轼的文章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闹到了官家面前。
四年后的制科考试,朝廷先是为苏辙生病延期,而后是为了他的批评官家的策论闹翻了天。
阅卷官之一的胡宿认为,策论主要是让考生提出解决方案,而苏辙的文章却在批评官家,批评朝廷,却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属于答非所问。
并且苏辙胆大包天居然以历史上的暴君、昏君对于当今圣上,简直是狂悖之极!
因此胡宿认为应该黜落苏辙,以儆效尤。
但另一位阅卷官司马光却不同意胡宿的看法,他认为苏辙敢想敢言,正是朝廷需要的刚勇正直之士,不仅不同意黜落,反倒应该列入最优等。
当然,试卷都是蒙住了考生的名字,阅卷官们都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位考生写的。
司马光为人相当固执,他坚决不同胡宿的意见。
眼瞧着同僚为了一篇策略争得面红耳赤,另一名阅卷官范镇道:“各花入各眼,文章也因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这本无可厚非。但大家若一直这样争论不休,只怕官家会责怪我等办事不力。不若折中,把这位考生列入第四等如何?”
司马光默许了,但胡宿道:“我也认为此法可行,但文章内容毕竟涉及陛下,只怕我们已经无法擅自做主。”
司马光一听:“既如此,咱们就把文章呈递给官家,让官家做决断。”
就这样苏辙的文章就摆在了赵祯的案牍上。
垂拱殿。
赵祯看了文章,心中隐隐有不悦,正好此时张远山来报:“官家,包拯求见。”
“快请进来,我正好有事和他商量。”
赵祯知道包拯刚正不阿,该如何处置这位考生正好可以问问他。
包拯进宫面圣当然是为了义弟苏辙而来。
“卿来得正好,司马光等人为了殿试的文章吵得不可开交。这篇策论你先看看,说说你的看法。”
赵祯话音刚落,张远山就把试卷送到了包拯手中。
包拯一看就知是义弟的文章,此前苏辙就一字不落的给他复述了一遍。
囫囵看过之后,包拯道:“禀陛下,老臣今日正是为了此篇策论而来。”
赵祯吃惊:“你并非阅卷官,如何知道文章内容?”
阅卷是非常保密的工作,阅卷官哪怕是家人也不能透露一个字,怎么包拯就知道了?
包拯如实回答:“不敢欺瞒陛下,这篇文章是我的义弟苏辙所写。”
“苏辙?义弟?”
赵祯又惊又奇。
他连忙命人揭开封印,考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果然就是苏辙!
赵祯道:“卿缘何称苏辙为义弟?”
包拯隐去了一些内情,道:“我和义弟一见如故,脾性相投,所以我硬拉着他和我结拜为异姓兄弟。”
赵祯笑了:“看了苏辙的这篇文章,我倒是明白你为何会欣赏他了。因为你们的脾气一样臭!”
面对官家的打趣,包拯承认道:“官家说得极是,因而我才会推荐他入制科考试。义弟考完就见过我,说了文章的内容,生怕官家会迁怒他的家人。我告诉他,官家宽仁待人,不会因为被面刺过失而处罚言官。”
赵祯道:“包拯,你这是给朕戴了一顶高帽子。”
包拯躬身道:“官家了解我,我并非趋炎附势之人,更不会因为亲疏而违背心意。我当初推荐苏辙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恳请陛下推迟考试也是爱才若渴。而今我来为义弟求情,亦并非他和我关系非凡,老臣不想官家和朝廷失去栋梁之材,肱股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