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道:“占城稻适应能力强,而且亩产比大宋原有的品种高出三成。如果能够推广到大宋全境,那么百姓的口粮就有了保障。”
听着苏辙的描述,赵顼心中一动:“所以三郎试种水稻是为了大宋百姓?”
苏辙道:“百姓是大宋的基石,百姓有好日子过,才能保证大宋的江山千秋万代。”
赵顼很愧疚,三郎分明处处为自己着想,可是他却在众多的流言中摇摆不定。
“杭州罢!”苏辙终于开口求情,“微臣恳请把我哥哥外放去杭州。”
赵顼有些吃惊,三郎竟没有求情把哥哥留在京师。
“三郎,你······”
知道赵顼有些困惑,苏辙解释道:“我哥哥为人耿直爽快,与其在京师时时担心他遭人嫉恨,不若让他去地方任职。”
赵顼很赞同:“杭州风景秀丽,最适合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我想在那里他可以写出更多更美的诗句。”
在赵顼的案牍上也有一本苏轼的诗文集。
对于苏轼的文采,他是欣赏的,可是有文采不等于有政治才能。
这也是为何赵顼一直没有重用苏轼的原因。
事实上,苏轼的才华并非只体现在诗词歌赋上,他悲天悯人又同情底层百姓,所以对治理国家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赵顼把所有的砝码都压在了王安石身上,反对的苏轼才被忽略。
苏辙起身,行了一个大礼:“微臣多谢官家开恩。不知官家打算怎么处置苏家?”
赵顼被问住了。
有些疑虑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沉默良久,赵顼还是问了出来:“三郎,驸马都尉到底是你姐姐的孩子,还是苏家收养的孤儿?”
苏辙也诚恳回答:“禀官家,祥安确实是我姐姐八娘的儿子。”
赵顼心尖一颤:“那么火烧程家也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