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大秦长子:扶苏的帝国之路 > 第39章 发展海运

第39章 发展海运

随着开凿南北大运河这项伟大工程的启动,朝廷开凿运河的劳工报酬政策也对大秦帝国子民公布,途经修建运河的郡县中引起了热烈反应,百姓踊跃报名参与修建大运河工程。

朝廷也有命令各地官府宣传这条南北大运河开凿的重大意义,这一举措这让帝国子民对这条大运河开凿成功充满了期待,他们明白大运河有利于南北交流和出行,有利于帝国统一和经济繁荣,有利于为帝国子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选择,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往来于南北各地。

如果自己能为这项大运河开凿工程出力,做出贡献,他们会深感自豪,这体现了自己对帝国的忠诚。

在各郡县的报名点,人们排起了长龙,有的甚至是全家出动。他们中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工匠,有的是身强力壮的农夫,还有的是渴望为帝国出力的青年。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运河开凿后带来的繁荣景象。

朝廷对于百姓的热情反应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扶苏下令,要确保所有报名的劳工都能得到公平的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工地的安全管理,确保劳工的生命安全。

随着劳工们的陆续到位,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工程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工地上,劳工们挥汗如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砖一瓦地筑造着这条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

虽然南北大运河正在开凿,但在咸阳宫御书房深思的扶苏并不满足于此,因为他知道,要想让大秦帝国更加繁荣昌盛,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交通领域,特别是发展海运。

海运作为古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海运虽然风险较高,但其运输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却是不容忽视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在发展海运,主要是围绕海岸线,沿海运输,在江河和海运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懂得利用风和帆来航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季风、海水涨潮的潮汐现象及海洋洋流定向顺流而下的航海技术也被掌握。

同时,海上导航技术也跟天文学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天文学家就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懂得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航向导航,用于定位的磁石“司南”也被发明出来,虽然主要用于陆地定位。

这些年墨家学院在朝廷足够经费的扶持下,加上扶苏提供的一些后世的知识,指南针,大型木船造船技术等也被发明并被应用起来。

新型指南针罗盘技术让海船每次远洋航行不再担心迷失方向,新型的船只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而且航行速度更快、载货量更大。这些新技术产品为扶苏强化海运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的支持。

扶苏结束了在御书房的沉思,清楚的知道仅靠陆路运输和河运运输还不够,必须同时拓展海运,实行海运、河运并重发展地策略。于是,扶苏重新召集众大臣召开大朝会,在朝堂上,他再次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设想——发展海运,与河运并重。

这个提议得到了相国萧何和右丞相陈平、左丞相曹参等众大臣的一致支持。他们明白扶苏陛下的发展海运的设想是正确的,这些年下来,他们也明白了扶苏陛下决定要做的事情会坚定的去推行,并且也没有出过大错,后面的实践也证明了扶苏陛下的决策英明。

所以现在相国萧何、右丞相陈平和左丞相曹参等大臣对于扶苏陛下准备推行的建议和决策,都是给予支持和完善,力保执行到位。

在确定了发展海运的战略后,大秦帝国迅速行动起来。首先,朝廷成立了专门的海运司,负责全面规划和推进海运事业,例如港口的勘察和选址及港口的建设等。海运司的设立,标志着大秦帝国对海运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决心。

海运司由经验丰富的官员和精通航海技术的专业官僚组成,他们清楚海运的重要性和风险,也了解大秦帝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海运司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秦帝国各沿海郡县,适合建设港口的城市地海岸线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他们观察海浪的大小、潮汐的规律、以及海底的质地,寻找那些天然水深、避风良好、且靠近内陆交通线的地点作为港口的候选地。

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朝廷最终选定了在辽东郡、辽西郡、渔阳郡、会稽郡、南海郡等郡建设港口,这些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水域宽阔,适合建设大型港口。海运司在这些港口城市纷纷设立海运司分支机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海运管理体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