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摇着擅自笑道:
“天下诸侯尽皆称王,凉州诸侯亦无法免俗。
臣以为,凉州很快就会有大的变故。
此变,就是陛下取凉州的最好时机,陛下安心等候便是。”
刘协对诸葛亮赞叹道:
“世人皆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朕今日与先生一叙,才知世人所言不虚。
如今朕卧龙、凤雏皆得,汉室复兴有望!
孔明,朕知汝有大才,除了军略之事,朕还想跟你讨论讨论政略。”
诸葛亮笑道:
“陛下请讲,臣求之不得。”
“孔明以为,当年天下百姓为何会跟随张角造反?
大汉衰微,根源弊病在何处?”
诸葛亮思索道:
“百姓造反,是因为百姓无田可种,无粮可吃。
人吃不饱就活不下去,命都要没了,岂能不造反?
所以臣以为,百姓造反,其根源不在百姓,其罪也不在百姓。”
“那罪在何人?”
诸葛亮沉默片刻,对刘协拜道:
“臣斗胆妄言,大汉祸乱之根源,在于各地世家豪族!
士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无地可种。
只要世家豪族一直存在,一直兼并土地,天下祸乱的隐患便一直存在。”
诸葛亮之所以对刘协叩拜,是因为他说的这番话太过大胆了。
大汉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举孝廉,德行与才能兼备者才能为官。
当然了,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和才能,那便看他的名望。
看他的名声大不大,能不能得到世家豪族和百官的认可,能不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
在这种选官制度之下,什么人能被选拔出来,成为朝廷重臣?
当然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河内司马氏、颍川荀氏等一众世家豪门的子弟。
也不是说这些豪门子弟不好,当不了好官。
主要是世家豪门出身的人,天生就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
他们在当官的同时,还会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堵死寒门和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
长此以往,上升通道彻底封死,底层的百姓无法向上跃迁,连饭都吃不上了。
在这种奇葩的制度之下,百姓不造反就怪了。
两汉都能支撑二百年,已是难能可贵。
如果不从根源上改变大汉的制度,就算刘协能够一统天下,三兴大汉,最多也就只有二百年国运,然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循环。
“孔明所言,深得朕心!
朕之所以先取司隶和并州,就是因为此二州久经战乱,已经没有多少世家豪族了。”
“这两个大州,就如同白纸一张,可以由朕随意描绘。
朕定都洛阳,改元建武,不仅是要一统天下,匡扶大汉。
还要让整个大汉焕发新生!
孔明,朕拟好了几条国策,尚未施行。
你帮朕看看,可有疏漏之处?”
刘协从怀中掏出几卷书册,是真正的纸质书册,而不是大汉常用的书简。
四海商会出品的纸质书册,价值不菲。
诸葛亮将书册捧了起来,仔细研读。
屯田制?开荒分田制?
土地国有制?
摊丁入亩?
三省六部制?
大兴教育?
征兵制?
科举制?!
刘协书册中所写的每一条制度,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让诸葛亮无比震撼。
若不是诸葛亮有着大汉最强大脑,都很难理解刘协这些制度背后的意义。
这位皇帝陛下,对于土地是有自己想法的。
首先便是土地国有,规定大汉的土地全部归属国家所有。
不论是世家豪门还是普通百姓,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