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大明:陛下不好了,万国来朝了 > 第24章 大朝会(下)

第24章 大朝会(下)

许是没有料到天子会在如此敏感的问题征询自己的意见,本是微眯着眼睛,打算作壁上观的吏部尚书崔景荣不由得为之一愣,直至身旁的周如磐等人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之后,方才醒转过来。

近乎于下意识的,崔景荣便是抬头看向御台之上,身型消瘦的年轻天子,希望能够从其脸上瞧出些许端倪。

早在万历十一年,素有"神童"之名的他便进士及第,继而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乃是当之无愧的三朝元老。

正因如此,他亲身经历了那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对于祸国殃民的"党争"深恶痛绝。

并且由于他一向"正直"的官风,在恰逢辽沈失陷,举朝上下讨论辽东巡抚之争的时候,力挺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众正盈朝"的东林官员视为眼中钉,继而被掌控舆论的御史言官们所弹劾,不得不辞官避嫌。

直至去年秋季,方才在天子的力排众议之下重新起复,并担任掌管官员升迁的吏部尚书。

尽管臭名昭著的"阉党"将举朝上下闹得乌烟瘴气,甚至连位列阁臣的首辅及次辅都是阉党门下走狗,但朝中诸如六部尚书这等骨干力量还是由朝中"正义之士"担任。

并且眼下大明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如日中天的建州女真正在辽东虎视眈眈,中枢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边镇的稳定。

虽然崔景荣也要承认,在东林口中"祸国殃民"的九千岁魏忠贤为了扶持党羽,与朝中的东林对抗,有些不择手段,甚至肆意编排罪名构陷官员,但至少对于坐镇辽东的"帝师"孙承宗敬畏有加,辽东应有的军饷从未有过半点克扣。

反观东林"众正盈朝"之时,不但将坐镇辽东多年,威望甚重的熊廷弼撤职查办,以至于辽沈这等军事重镇先后失陷。

甚至在有了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仍不知悔改,强行安排毫无经验的"东林骨干"王化贞担任辽东巡抚,继而与熊廷弼分庭抗礼,并最终导致广宁城沦陷,辽东局势彻底崩坏。

一念至此,崔景荣有些迷茫的眼神便是为之一定,或许"阉党"成员不堪重用,但"东林党"也没强到哪里去。

尤其是想到前几日由紫禁城中传出,天子接连将前几年在"东林党"攻讦下不得不引咎辞职的李邦华,毕自严,王在晋等干臣起复回京的消息,崔景荣的眼神便是愈发坚定。

御台之上的天子已然长大了,不再是几年前刚刚登基,任人唯亲,对于东林党听之任之的年轻天子了。

食君禄,当为君分忧。

"启禀陛下,"沉默许久之后,被诸多官员殷切注视的吏部尚书崔景荣便是侧身出列,声音坚定的朝着上首天子躬身作揖道:"如今我大明正值风雨飘摇之际,绝不可再启党争。"

"是非曲折,还请天子乾纲独断。"

一语作罢,偌大的皇极殿鸦雀无声,不少朝臣的脸上都是露出了惊疑之色,好似有些不理解崔景荣为何会在如此紧要的当口"偏颇"阉党,但诸如周如磐等人却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这举朝上下谁不知晓,眼下气势熏天的"阉党"虽然有些咄咄逼人,但至少截止到天子无故在南苑落水之前,矛头仅仅是针对"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朝中六部九卿绝大多数都是由三朝元老或者与天子有过师生情谊的"帝师"担任。

反观昔年东林党当权之时,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六部尚书,皆是东林门下,对于其余"党派"的朝臣皆是赶尽杀绝。

坐镇辽东多年,被万历皇帝在病重之际钦点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便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话,崔景荣虽然没有明说,但其言外之意却是昭然若揭。

一时间,本是面露绝望之色的"阉党"成员皆是精神一震,眼中出现了些许希望;反倒是刚刚还咄咄逼人的东林官员则是如考丧妣,好似泄了气的皮球一般,脸上再没有半点光彩。

昔日内阁首辅刘一璟当权之时,为了能够"众正盈朝",将万历年间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党争"彻底结束,大肆扶持党羽,并将手伸到了辽镇。

尽管在熊廷弼被迫辞官回京,接替其位置的袁应泰在辽沈之战中以身殉国,给予了"东林"最后一丝体面和气节,但辽东局势由此崩塌却是不争的事实。

纵使刘一璟因为不堪忍受朝中非议,被迫辞职还乡,顶替其位置的"东林魁首"叶向高仍然不以为然,极力推荐其得意门生王化贞前往辽镇任职,却使得建州女真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一时之间,无论是最先出声的工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