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易出行。
距离那场牵动人心的"大朝会"已是过去了将近半月,市井百姓在茶余饭后的话题也不再局限于朝野间挥斥方遒的官员们,而是重新回到了家长里短之上。
京师的各个署衙官员虽然不像之前那般"人心惶惶",但也是逐渐忙碌起来,其中尤以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最甚。
纵使在朝中局势"风雨飘摇"之际,于家中赋闲多年,上个月才紧急被天子起复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都是一丝不苟的完成着天子交代下来的一桩另一桩任务,不敢有半点放松。
前刑部尚书周应秋及大理寺卿崔呈秀作为"阉党骨干",从其府中搜出来的,与其余官员私下沆瀣一气的书信不知凡几。
但出乎骆思恭预料,当他将名单整理完毕并报予紫禁城中的天子之后,天子仅仅是随意瞥了一眼,便将其就着桌案上的烛火将其付之一炬。
天子并不打算对"阉党"赶尽杀绝!
未等骆思恭心中多想,天子便重新交代任务,令其重新整饬锦衣卫,并将昔日魏忠贤于宫中的诸多爪牙,尽皆铲除。
王体乾,李永贞,李朝庆,王朝辅..
这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名讳,均是前两年于宫内宫外声名赫赫的大裆,更是魏忠贤的铁杆心腹。
但在朱由校的授意之下,这些曾在前两年如日中天的搭档们直接被免去了身上的所有差事,籍没家产之后,尽数发往南京孝陵。
与外朝那些挥斥方遒的朝臣相比,内廷的宦官们不管拥有何等权势,却也不过是"天子家奴",天子一言便可定其生死。
正德朝的"立皇帝"刘瑾是;天启朝的"九千岁"魏忠贤也是。
只可惜还未等骆思恭从轻而易举便铲除魏忠贤于宫内心腹的喜悦中醒转过来,他曾经任职多年的锦衣卫内部便给予了他当头一棒。
他骆思恭出身锦衣卫世家,祖上因是嘉靖皇帝浅邸时期的旧人,遂被委以重任。
凭借着祖上留下来的余荫,他顺利进入锦衣卫任职,并且凭借着多年以来的忠心,得到了万历皇帝的信任,执掌锦衣卫长达二十余年。
不提分布于大明各地的寻常卫所,单是这锦衣卫衙门中便不知有多少人受过他的恩惠。
本以为靠着这份"香火情"及昔日的铁杆心腹,他应当能够迅速整饬锦衣卫,令其焕然一新,可骆思恭怎么也没想到,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竟然也出现了"缺额"的情况。
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凡无法袭爵的勋贵子弟,均会被赐予相应的虚职,通常以锦衣卫的官职为主。
但一般情况下,除非天子有令,亦或者实在"忠君爱国",这些勋贵子弟都不会前往锦衣卫当值,皆是躺在祖宗留下的功劳簿上声色犬马。
因为不用前往锦衣卫当值,并履行相应责任,这些勋贵子弟便逐渐成为了锦衣卫的"编外人员"。
朝廷既不用这些人履行责任,也不会向其发放俸禄,其身上领的锦衣卫差事也仅仅能够作为在外招蜂引蝶的一个"噱头"罢了。
但是从上个月开始,却陆陆续续有勋贵子弟上门"讨饷",甚至还有原本隶属于锦衣卫麾下,实则为勋贵府中家丁的士卒们无故缺席点卯。
为了能够尽快令锦衣卫重振旗鼓,他近些天可谓是提心吊胆,每日都去勋贵府前挨骂,并且忍着户部官员的冷嘲热讽,讨要银两。
虽然手中并没有切实的证据,但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骆思恭隐隐约约有些直觉,近些时日锦衣卫所经历一切的根源并不在自己,而在紫禁城中的天子。
可世袭罔替的勋贵们一向不是与天子一条心吗,怎会突然唱起了反调?
一念至此,骆思恭不敢继续深想,只是不自觉的加快了步伐,小心翼翼跟在眼前内侍的身后。
巍峨的乾清宫,就要到了。
...
...
"臣,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叩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尽管心中早已记不清已经来过这乾清宫多少次,但骆思恭脸上仍然满是敬色,礼节更是一丝不苟。
铿锵有力的呼喝声及邦邦的叩首声,引得立于朱由校身旁的曹化淳暗自点头不已,眼神柔和许多。
"起来吧。"
短暂的沉默过后,大明天子清冷的唤起声于暖阁内响起,令其紧绷的心弦微微缓和了些许。
"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