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
广州人不管是富家还是穷宅,都有在春节前开油镬(粤语:锅)炸油角、蛋散、煎堆的习惯,流传的寓意五花八门,主要是祈求来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是广州的传统习俗,由此产生了一个广州话的歇后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每逢过年前,一家老少围坐桌旁,齐齐动手包油角,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在广州的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有些住平房的地方一天见到几家人同时包油角的情形,也不会让广州人惊讶。不少家庭还炸糖环、牛耳朵等传统小吃,很多家庭过年前或过年时还要蒸年糕、马蹄糕、萝卜糕或芋头糕等。“食在广州”在过年前和过年期间得到了全广州市民最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一传统风俗在广州人的口中用“开油镬炸油角”来表达,原因是油角的受众面广。油角,广州方言叫“角仔”,家家制作时油角是标配,其它的品种是选项。陈悦家每年都只是做油角、蛋散两种,而且是油角多、蛋散少,在广州人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广州的俚语童谣有唱:“年廿三,谢灶君;年廿四,开油镬;年廿五,蒸年糕;年廿六,扫房屋;年廿七,执归一(整理);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贴春联;年三十,团年饭。”以前的广州人是在年廿四开油镬炸油角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炸油角的日子已不太重要了,只要是在年前即可。
在困难时期,食用油是有限制的,每人每月半斤,凭食用油票购买。为了能在年前开油镬炸油角,广州人还要储油,从年头蓄到年尾才可以攒够油开油镬。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往往大家围坐在一起包油角时总忘不了聊起这些苦中有乐的事情。
陈悦一家人79年刚来广州时,租房住,是民国时期的老房子,窗户很多,窗长条、木框、有窗花玻璃,广州人称为满州窗。房东整套房子的大门由硬木大门、木趟栊和矮脚吊扇门(角门)三重门扇组成,木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一般为红木或硬木,可通风和保安,适应了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房东是三兄妹,最小的是弟弟,哥哥和姐姐都已结婚,家里还有一位老人家,因为房子大一家六口人住在一起。和陈家一样的租户还有另外三家人,四户租客都是各家一间房,大家共用厨房。民国时市政建设落后的缘故,整套房子没有一个洗手间,连房东都要使用公用厕所。
房东的祖先是满族旗人,是清初攻陷广州、并留穗安家清兵中的达官显贵。到了房东三兄妹祖父那一代人,他们早已同化成地道的广州人了,家道依然殷实,锦衣玉食。陈家人来广州时,房东家中的大部分人都已去了香江,留在广州的只有他们六人。房东家中最年长的那位老人家,年青时的姿容俊美仍有迹可寻,出身于以色事人的青楼,是房东三兄妹爷爷的小老婆,房东家的五位年轻人叫她“细嫲(粤语:小奶奶)”。
因为房东和四户租客贫富的巨大反差,房东家的年轻人都瞧不起这些租户。在四户租客中,陈悦一家的景遇算好些,陈家是教师家庭,加上陈家人的礼貌,这五位年轻人见到陈父、陈母时还打下招呼,而见到其他人则视而不见一般。
陈妈妈从不对别人说三道四,也不允许陈悦姐弟对他人挑剔。她讲究应时和应景教育,为此曾对陈悦姐弟讲:“《论语》有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样米养百种人,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你们可以不爱他们但不要恨他们,恨是最无能的,而爱则是最有力量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先生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朱德总司令也有讲: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你们出生和成长在海边,要有大山大海的胸怀,什么都容得下,所以你们姐弟要尽量学会与他们友好相处。”陈悦姐弟都点头称是。陈妈妈又说:“讲到邻居,我们要以德为邻。这个词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先生的《奏上时务书》,意思是我们要让道德、教养驻留在身边,就像邻居一样。”
房东家中的老人家姓李,不识文断字,只是勉强会写自己的名字。她不让大家叫她阿婆,说叫老了她,这点与陈妈妈如出一辙;也不能叫她伯母,在广州方言中,伯母与“百无”谐音,意思是什么都没了。她让大家叫她“李伯”,刚开始陈悦觉得很难接受,后来慢慢也叫习惯了。李伯自己没有子嗣,三兄妹是李伯丈夫大老婆的枝叶。李伯善良勤劳,可以说是家中五位年轻人的老佣人,除了买菜几乎所有家务都由她独自操持,对此她从来没有过半句怨言,这样也使得李伯闲不下来身体很好。
有一户租客与李伯吵过架,逞口舌之快用“小老婆”、“